商品详情:
|
搅拌仙人掌 |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为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用树皮、破布、渔网等作为原材料造纸而成为造纸术的祖师爷。在贞丰县小屯乡龙井村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蔡伦式的造纸作坊,造纸的方法、工序也和近2000年前的一样。小屯乡龙井村造纸用构皮原材料制作白绵纸,这个地方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文明古法造纸的“活化石”。
|
刚蒸好的枸皮 捞出后放到清水中浸泡去掉黑汁 |
据说,清代乾隆59年(1794年),重庆南川县一个姓龙的造纸之人,为躲避蝗虫灾害带着妻子和女儿逃难到了贞丰县小屯乡,在这里开起了造纸的作坊。他并不保守,将技术传给了村里的人,他的女儿嫁到外村之后,又将手艺带到了婆家。这样一来,造纸术在小屯乡的龙井、半坡、仁朝、老漆凼等几个村寨传开了。至今仍有500多户人家在从事这种古法造纸,这成了他们继农业之外的副业,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在这些人家的香火上,除了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之外,就是“蔡伦祖师”。每年农历3月11日据说是蔡伦的生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凑一份钱,杀一头肥猪,在村头的蔡伦庙焚香祭祖,非常热闹,他们把这个仪式称为“蔡伦会。”
|
帘子下方是已抄好的厚厚的一摞纸 |
小屯乡各家各户所造的纸,对外都统称“贞丰白棉纸”。这种纸在古时候千家万户的日用品,比如印书、作画、做风筝、抄家谱、糊窗户、做灯心、炮竹引火线、上坟挂青等,现在则更多地用作小商品包装、银行捆钞票、机械清洁、档案文件封条等。
“贞丰白棉纸”主要销往云、贵、川及西广地区,也有少部分远销美国、泰国和新加坡。
多少年以来,除去将抄好的纸送到贵阳、昆明等地出售之外,龙井村与外界鲜有接触。最早到龙井村的游客是1990年前后的一批美国游客。据刘世阳讲,当时的村民一见有外人来,就纷纷放下帘子(抄纸的工具),回家睡觉去了。“现在好多了,那时候你来根本就不让你拍。”的确,今天的龙井村人已经能够坦然面对陌生的面孔了,不过对照相机依旧比较敏感。当我在作坊间拍照时,镜头里的男人们大多一言不发,专注于手头的活儿,女人们则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不要照我的相啊,我要骂你的哟。”
|
晒 纸 |
在龙井村,除了农忙季节或红白喜事,每天一大早各个作坊就必定准时开工,无论寒暑,风雨无阻。想看到完整的过程,别说两三天了,一个礼拜也不够。从采料备料算起,手工造纸的完整周期有一个多月,包括浸泡树皮、石灰腌制、堆料发酵、蒸煮、摊晒、日光漂白、洗料切料、打浆、抄纸、焙干等大大小小共计72道工序,除了个别工序如打浆以电动打浆机代替人力石臼之外,一切都与古法无异。由于腰伤尚未痊愈,或走或站,时间稍稍长一些,刘世阳就得坐下歇一会,即便如此,他仍坚持陪着我到作坊参观和拍摄,并以有时我听不太懂的方言介绍每一道工序。他一再解释道:“今天你能看到的只是部分工序,还有很多工序,你不呆上一段时间就看不到。”
|
抄 纸 |
造纸在这里被一概称之为“抄纸”——72道工序虽说缺一不可,最惹眼的还是抄纸:双手持着木框在纸槽中舀水,继而有节奏地左右摇晃让水沥出;木框的中间是一片以竹篾条编制的帘子,水沥干后,帘子上就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最后取出帘子,将其倒扣在垛板上,揭开帘子后,垛板上就留下一张湿润的纸膜。抄纸是在纸槽中进行的,看上去一天到晚就在纸槽旁站着,一双手端着木头框子在水里比划比划,挺轻闲的,实际上恰好相反,抄纸不但需要强劲的臂力,还需要相当的细心:每当在纸槽中舀水的时候,双手与双臂承受的重量不下20公斤;纸要抄得恰到好处,抄轻了纸就太薄抄重了纸就太厚,太薄的话出不了好品相,太厚则会增加成本。所以这抄纸的活只有汉子才能胜任,而且性子还得好,脾气急躁毛糙的抄不了纸。相应的,焙纸的活只有女人才能胜任,那种耐心和细致男人是达不到的。再说了,纸的品相好坏,焙纸这一道工序至关重要。堆料、漂白、切料这些工序则需要男女老幼一家人合力完成,上阵父子兵啊。如此这般,从早到晚,一家人可以抄大约1000张纸。想要有点赚头,这72道工序就得道道抠紧了,如若不然,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要知道一张纸的利润是以“厘”来计的。
|
晒 纸 |
当地群众沿用蔡伦造纸工艺,以构皮、仙人掌等为主要原料,经削、泡、蒸、揉、撸、洗、清、蒸、搓、踩、打、拌、抄、榨、晒、烤、掘、码等72道工序,历时数月时间,制成韧性好、吸水性强,不易腐变,用途十分广泛的白棉纸,主要品种有书画纸、捆钞纸、黑夹纸和黄金纸等,古老的整套制作工艺保持完好,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造纸法完全相同,是造纸宗师蔡伦的造纸活化石。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