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铜器,它原是一种打击乐器,以后又渲化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它为民族首领贵族所独占,被视之为一种珍贵的 重器 或礼器,因此也成为被祭祀的对象。自春秋战国直至明清均有铜鼓,而以汉代制作得最为精美,式样最多,是西南许多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物。依照铜鼓流行地区和式样不同,可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系统。大体上滇系铜鼓体型较小,花纹大都用单弦分晕,晕圈构成大小宽窄的变化。粤系铜鼓体型高大,鼓面多有立体的青蛙浮雕。
铜鼓的装饰花纹,常见以下几种:太阳纹是铜鼓最普遍的鼓面中心饰纹,它有两种表现形式,滇系的太阳纹光芒呈长的锐角,而粤系的太阳纹光芒则细长如针。
蛙纹是最富特色的一种装饰,均作立体浮雕状,有四只、五只、六只不等。这些蛙有的全部面向鼓心,有的背向鼓心,有的向一个方向旋转。最有趣味的是叠蛙,也称累蹲蛙,大蛙背上蹲小蛙,有多达三四层的。
鹭鸟纹:鸟头有大的羽冠,作飞翔状,姿态优美。
此外,还有舞蹈纹、竞渡纹等。
铜鼓从铜釜演化而来,原本是炊煮器皿,由于敲奏,兼具有乐器功能。于是渐渐从炊具分化而来,成为独立乐器。铜鼓独特的形体构造,赋予它与众不同的储存、共鸣、传声的功能,敲击时能发出金属般的音响,具有打击乐器的功能,能演奏特有的铜鼓音乐。因其声穿透力强、响度大、传声远,还适用于指挥军阵。在各族的祭祀活动时,人们常常以铜鼓伴歌舞,而舞乐与祈年禳灾等宗教活动密不可分。也许是鼓声的频率刺激了歌舞者的神经,产生某种兴奋感甚至狂热感,当时的人们于是相信铜鼓蕴含着神奇的力量,于是对其加以神话,铜鼓被奉为神器。由于铜鼓所具有的乐器和神器的社会功能,铜鼓逐渐成为重器。“国之大事,在祭与戎”,主持祭祀活动和指挥军阵的应是民族或者部族的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