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西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这里、生活着一支中国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织金长角发苗。他们因为独特的头饰而得名,他们因为奇特的乐器而闻名。 化董村位于贵州省织金县西南面的阿弓镇境内,全村共有5个村民组,是中国长角发苗的主要聚居地,在全国仅存的6000多长角发苗中,这里就生活着将近800人。 走进化董村,好象是置身于一幅时光倒流了的山与水共舞,人与水和声的风景画中,这里群山环绕,偏僻闭塞,交通不便,也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环境,才使得这里的长角发苗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古朴的民族风情。 今年70岁的王顺明老人有一把这个村子里最长的芦笙,这把伴随老人半个多世纪的芦笙老人是不会轻易借给谁的,只有在时近黄昏的时候,老人才会细心的把它取出来吹上两曲。忧郁低沉的乐谱寄托着老人对逝去多年的祖辈们无限的思念之情。 照理说,芦笙原本就是苗族同胞的传统乐器,而事实上,在这个村子里,如今会用芦笙吹奏乐谱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倒是这个村子里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乐器“三眼萧”,还在忠实地延续着苗族同胞婚恋自由的传统。 三眼萧是长角发苗独有的乐器,苗语叫“擀冉”,关于它的来历,直到今天,没有谁能把它合理的解释清楚,倒是有一个传说,一直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流传着。 据说:在很久以前,寨子里有一户财主,财主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家里还珍藏着一把神奇的扇子,每一次,当四乡八岭的年青人到家里提亲时,财主总是在盛情款待后,将扇子把他们扇到一座四面绝壁的山上活活饿死。有一天,家里来了两个英俊的苗家兄弟俩,与财主的两个女儿一见倾情,可是,财主同样也用扇子将他们扇到了山上。 在绝望中,兄弟俩随手捡起了两根早已破损了的人骨头吹奏起来,他们哀怨的声音唤来了一只叫“依”,一只叫“各”的两只神雕,神雕把他们驮到了山下。 回到家里后,兄弟俩依葫芦画瓢做成了与财主一模一样的扇子,趁着财主不在家的时候来到了财主家,巧妙地更换了财主的扇子,这一次,财主的扇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兄弟俩成功的娶回了财主的两个女儿。 为了记住这一永生难忘的经历,兄弟俩仿照着山上吹奏的人骨头,用竹子做成了三个眼的竹萧。也就是现在的“三眼萧”。 或许正是缘于这个伤感的传说吧,三眼萧吹奏出来的声调总是这样的幽怨低沉,表达的字句总是这样的悲凉伤感。在淡淡的忧伤中,寄托着长角发苗青年男女对婚恋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果说三眼萧是在充当着长角发苗青年男女倾述感情的“传声筒”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每年的跳年节则是在搭建着长角发苗青年男女相互“传声”的平台。 据织金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办公室主任(长角发苗)王洪兴介绍:“跳年节”事实上应该就是这支苗族的“情人节”,这支苗族有大大小小的寨子21个,每年正月初四到正月十五的这段时间里,各个寨子里的未婚男青年都会三五成群的结伴在一起,在这21个寨子中串来串去的,寻找自己心爱的意中人,而大多数的女孩子也都会在家中,等待这些小伙子们的到来,在这种迎来送往的过程中去挑选自己的心爱的人 在化董村,每年的跳年节,每个寨子里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每一个人都沉浸在喜悦的环境中,他们没有了年龄的差距,没有了辈分的区别,有的只是对亲人的期盼,对婚恋自由的理解和支持。 在这段日子里,女性是家庭中最忙的人,她们出了每天要操持家务,准备好待客的饭菜外,还得早早的起床,整理好自己的服饰和头饰,而这种繁复的工序得花费她们将近2个多小时的工夫。 长角发苗至今还保存着远古先民“髻首”的习俗,他们用将近1米长的木制长角,以黑色麻线掺上亡故祖先的头发缠绕于长角之上,呈横“8”字型束于头顶,形成沉重而巨大的头饰,重者达5公斤左右。以前,长角发苗男女都是要戴“长角”的,现在,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男子已不再戴“长角”了,只有妇女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的古老装束。忠实地固守着“长角发苗”这一原始的称谓。 跳年节中,三眼萧始终是整个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从男女双方开始接触,到相互交往,最后缔结姻缘,都有着专门的曲谱,其类别之多,就连上了年纪的长角发苗人自己都说不清楚。 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第斯说:“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一个是犹太人,另一个就是中国的苗族”。在长期的战争和大范围、高密度、长距离的迁徙中,多种文化的对撞,使得苗族文化既有着相对封闭的因素,又有着相对开放的意识,这种矛盾的统一,使得苗族同胞首开了婚恋自由的先河。而在这其中,三眼萧不过是一种现实的需要,一种辨证法中“扬弃”的产物罢了。 最近,我县旅游部门在为上坪寨乡作旅游发展规划时意外发现,在斯拉河畔织金县与平坝县交界约两公里的地方,在一个天然溶洞内,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地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棺村,当地的人们把它叫做“棺材洞”。 这个“棺材洞”宽约70米、高约60米,洞内凉风习习,干燥、通风。经过仔细察看,洞内共有棺材800多具,有船形、圆柱形、墙板形、平墙平盖形和拱墙拱盖形。据了解,棺材的堆放,是按照死者在家族中的分支进行排列的,不分男女老幼和辈分,一律以死亡年代的先后顺序一层层地往上堆放。 这一洞葬奇观,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引起了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关注。1987年,我省考古专家就进行了半个月的考察,从棺材造型、死者服饰及近百件陪葬器物进行分板判断,认为最古老的棺材已有上千年。后来经过中科院地化所对洞内第516号船形棺进行碳素标本检测,证实了这一推断,并认定这个棺材洞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