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苗族服饰

   浏览量:9336

雷山苗族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银饰  雷山县苗族服饰按结构和风格来划分主要有长裙、中裙、短裙、超短裙四种,即西江型、也蒙型、公统型、大塘型四种。四种类型服饰的形成与居住在雷山的四个不尽相同的苗族支系有关。

  虽因支系不同,服饰有所区别,但都有便装、盛装之分。这四种服饰的便装大体相似。男便装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尺的大脚长裤,制作简便。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装和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两类。右衽上装结构与男上装中的左衽上装大体一致,唯方向相反。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是传统的苗族女装,无纽扣,以布带束腰。下装皆为裙。有的妇女着右衽上装时,围绣花鸟围腰,系银质围腰练。

  西江型盛装:系长裙服饰,上装分内层和外层,内层用手织棉布,靛染成浅蓝色,外层也是棉布,经植物染色成紫黑色,款式为交襟大领衣,领向后倾(当地苗语称“乌贝”)。衣袖、衣襟、衣领为刺绣装饰部位,图案多为双头龙、蝴蝶妈妈、宗庙及各种花、鸟、鱼、虫等。下装为百褶裙,用紫黑色棉布制成,长至于踝后跟。裙外罩有15至25根绣花飘带,飘带分三节式或五节式,每节用平绣绣有各种动、植物图案,并镶金片、银片。穿绣花的船型鞋和圆口型布鞋。着盛装时还穿戴银饰。其中头饰有银角、银鸟、银马帕(苗语称“忒”)、银梳和耳环;颈饰有麻花项圈、平纹项圈;胸饰有压领(苗语音译)、银链。上衣后背缀饰有动植物图案的银片、银坠。为国内苗族服装中银饰最多的类型之一。

多彩多姿的苗族服饰

  也蒙型盛装:上装内穿绣花胸兜,外为紧袖对襟圆领衣,衣料为青色斗纹亮布,袖口周围用白布镶饰。下装为及小腿的多褶长裙,紫黑色。衣服上绣有各种装饰花纹,着装时头挽云髻,佩戴有各种银饰。该服饰型中的“百鸟衣”,满身绣饰鸟纹,其渊源远古,极有特色,主要是在节庆或重大仪式时穿着。

  公统型盛装:盛装多以紫缎为料,半短袖对襟衣,衣背、衣肩钉银圆泡、银片装饰。腰束织锦腰带。着及膝盖的短裙,裙外系前后围腰,前围腰以马尾绣、彩色丝絮贴花绣装饰,图案为水车纹、牛角纹、太阳纹等,古朴典雅。套布脚简或绑腿,脚穿刺绣花鞋。着装时佩戴有各种银饰。

  大塘型盛装:俗称“超短裙”苗盛装,被民族学者称誉为锦鸡式服饰。上装为宽袖对襟敞领衣,衣料是用七彩花线精织而成彩锦,花纹精致,呈几何传统条纹,色彩自然、雅观、大方、协调。下装是青布百褶短裙,短者仅为5-6寸,两层叠加,裙的前沿系上一块长方形绣片,后腰垂吊的织锦彩带有10-20条之多,各彩带宽6-7公分,彩带花纹呈几何纹,色彩鲜艳,条理分明。头饰银鸟、银花、长角梳、大耳环,颈戴项圈,套筒状银手镯。一身色彩斑斓,确似锦鸡般美。

  雷山苗族服饰制作,主要包括纺织、靛染、裁缝、刺绣、织锦、制作银饰、镶缀饰物等工艺:

精美的苗绣

  纺织:苗族人民用自己种植的棉花或从市面上买来棉花,用纺车纺成棉纱后,再用土织布机织成一尺来宽的布匹,作为苗族服饰的布料。

  靛染:主要种植蓝靛叶为原料,用木桶浸泡六至九天,然后加入适量的石灰水,经过多次反复上下搅拌,待沉淀后的靛料成浆状即可。靛染时将蓝靛浆溶于染缸,并加上适量的烧酒,把自织的白布放入其中浸染十来次即成深蓝布料。若要蓝黑中带红,用红刺根煮出红水浸染一次。短裙苗制作的亮布,在浸染好的基础上,涂上动物血,晒干,再涂上牛皮胶即可。虽当代各种花色布料服饰市场比比皆是,但作为一种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靛染至今仍在雷山苗寨传承。在人们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今天,苗族传统的植物纤维,植物染色制作衣服显得特别有意义。

  裁缝:根据所要缝制衣服的款式和规格,对布匹进行裁剪,用手工缝织成普通成衣。现在大多已经使用缝纫机替代手工缝衣。

  刺绣:雷山苗族民间刺绣,工艺精、种类多。艺术大家刘海粟评价苗族刺绣工艺是“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雷山苗刺绣种类有:绉绣、辫绣、锁绣、马尾绣、绞绣、破丝绣、缩宝绣、平绣、贴绣、数纱绣、补绣、叠绣等,其中以双针锁绣、绉绣、辫绣、马尾绣、丝絮贴绣等技法为当地特色,是形成雷山苗装风格的基本技法。

  织锦:雷山苗族织锦分素、彩两种。其纹样主要是几何图形中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色彩对比强烈,协调统一。尤其是雷山公统织锦,是传统织锦中最精细的织锦技艺。织锦主要用作背带、腰带、裙带等。

  制作银饰:以银料为原料,经过熔炼、锤打、拉丝、錾花、焊接、洗涤等三十多道工序制作成各种形状的银饰品。这项工作由男子完成。雷山空拜村为闻名全国的银匠村。苗族服装的不料可是自己织的

  镶缀饰物:用针线把绣花片、银饰品、锦带装订到已缝织好的成衣上去,就成了一件漂亮的苗族服装

  百褶裙的制作:将手工织棉布折叠成条,用水浸湿,拉紧后固定在半圆形的模型板上,待水干后即可。

  苗族服饰技艺主要以家户、村庄为范围的代际传承方式进行传承。过去,苗族女性自七、八岁始,在祖母、母亲、姐姐等年长者的引导、教授下,学习传统服饰制作的纺织、制靛、染色、刺绣、织锦、裁缝等全套工艺,到十五、六岁,已基本掌握了这些技艺,并与邻里姊妹结成群体,利用农闲、夜晚会聚一起,互相切磋、学习,提高技艺。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承袭发展而来的,没有具体的职业传承人或团体。当然,其中每一个村寨会涌现出不少的突出的技艺能手,如雷山西江千户苗寨的宋闹少,她七岁就开始跟母亲学绣花,十七八岁就能飞针走线,尤擅长于绉绣,以八股花丝线不描不画,凭手感和意识绣成龙凤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形象栩栩如生,风格独具。她能通过线条的曲直、长短、粗细、疏密等巧妙组合,使花色构成和谐、生动,体现特有的情趣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许多国内外专家看到她的绣品,都赞不绝口,称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