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场:吉巴达艺术之乡

文章来源:贵州特产网    浏览量:6259

  车辆刚停稳,我便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顺着歌声寻去,果真没让我失望,小山头树林中的平地上,一群穿着彝族服饰的彝族姑娘正在边唱边跳,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陪衬下,眼前的画面是那么和谐那么吸引人。我急忙拿出包中的相机,贪婪地按下快门,拍下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彝族火把节

  野场是一个彝族聚居的村寨,位于我州兴仁县大山乡境内,距离县城约40公里,公路可直达。彝族传统艺术文化在这里世代传承,保存得较为完整,1994年野场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彝族吉巴达艺术之乡”。“吉巴达”是彝语,汉语意为“脚跳舞”,是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的另一种称呼。“阿妹戚托”是彝族极富特色的传统舞蹈,据当地的彝族老人介绍,相传最早的《阿妹戚托》是一位彝家姑娘跟仙人学来的,教会了大家,几年后,姑娘要出嫁了,寨邻姐妹们商量,用姑娘教她们跳的舞蹈欢送她,于是小伙子和姑娘们就在姑娘家的堂屋头跳起来。从此,凡彝家村寨的姑娘出嫁时,都要跳此舞表示欢送。代代相传,久而久之,成了彝族姑娘出嫁时的婚事舞蹈。所以也被汉译为“姑娘出嫁的舞蹈”。每当彝家姑娘出嫁,亲朋、乡里、姊妹至新娘家,祝福新娘出嫁,其表达方式就是跳“阿妹戚托”,用脚来表达感情。舞蹈由十二个动作组成,“闪托”,体现对姑娘出嫁时的欢送心情;“喊各”、“其兰朵”,向姑娘赠送镰刀、粑粑等物,表示对姑娘的深情厚谊;“西托菲托母”、“节把尖”、“其磨罗”、“机堵”、“默益朵”、“西然菲然母”、“额托”、“密机色”,意为姑娘到婆家后,要勤俭持家,不误农时耕种收割,喂好家禽,才能得到公婆喜欢。“其醒然”,祝夫妻恩爱,和睦相处,白头到老,表示对姑娘的美好祝愿。

彝族火把节

  “阿妹戚托”在野场保存得较为完整,是一种极其古朴的世代承传的舞蹈之一,野场的彝族同胞们自发组织业余的歌舞队,上至古稀老人,下到幼小孩童,都积极参与其中,一声号召,即可集聚山间平地,开展活动,人们也倾寨出动观看,场面欢乐热闹。“阿妹戚托”以青年唱跳为主,人数不限,但必须是双数,可众女跳,也可男女合跳。基本步法是踏、踢、搓,踏是主要动作,分前、左、右踏,踢踏,左右连踏,另以双人脚掌左右搓碰及转体搓碰协调配合,跳舞时众舞者伴以“嘿嘿”的吼声,更显示出舞蹈独具的艺术风格特点。因为舞蹈具有的丰富的表现力和极具民族独特文化韵味的特点,而且舞蹈节奏欢快,舞者步法整齐,但凡欣赏过这种舞蹈的人们,都会从心底发出赞叹,所以“阿妹戚托”还被誉为“东方踢踏舞”。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还采取多种措施,教授“阿妹戚托”舞蹈,在野场小学,还安排老师在体育课上教授该舞等。如今,不仅是姑娘出嫁时跳“阿妹戚托”,节日、农闲、饭后、及有空之时,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跳起“东方踢踏舞”,从舞者的节奏、舞姿、甚至于表情上,观者都能体会到彝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彝族火把节

  在野场,除了能感受“阿妹戚托”的韵味外,还能感受到当地彝族民间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当地彝族一直保持着古老的彝族语言和文字,还保留着许多民间故事、诗歌、寓言等,还保存着本民族独特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十月初一牛王节等。此外还有古朴的民风,见到客人进寨,热情好客的彝家妇女会请你到家喝米酒,彝家老人还会拉着你的手向你讲述彝家的起源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大山里彝家人的淳朴、善良、真诚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客人感动不已。

彝族火把节

  野场多姿多彩的彝族风情、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曾吸引了不少中外客人纷至沓来,仅1990年以来,就先后有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的旅游观光者到此观光旅游,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近年来,随着当地交通等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前来野场的游客越来越多,藏在深山中的这个“彝族风情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赞叹。

彝家姑娘跳起了欢快的“阿妹戚托”

  车辆在蜿蜒崎岖的道路上行驶,快要到达野场时,旁边的山头传来一阵阵悦耳动听的歌声,我激动不已,在这个被誉为“吉巴达艺术之乡”的野场,真能在大自然中欣赏到原生态的彝族舞蹈,真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吗?这可是和在华丽的舞台上观赏到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