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洞丧是古代苗族的丧葬习俗之一。它对研究苗族的居住历史、生产发展和风俗习惯等有着重要意义。在我镇东3公里的棺材洞,棺材之多,之完整,居全县之首。位于摆金长寨村石头寨雾虎冲仙人桥下,为东西向的一个穿洞,洞底有一条小河,名石头河,从洞 中穿过,常年流水不断。离洞下游0.5公里处有个姓赵的苗寨,小河从寨脚蜿蜓流过。洞内的棺材系赵氏的祖茔。据说是从唐朝起,赵氏家族的葬法以前是把棺木放置在棺材洞以东的另一洞中,因为失火,把棺材全部烧毁,后来才放置在现在的这个棺材洞中。每年春节,送鬼时,念洞子中的祖先有1000多人,要念两个多小时(康克定《灵魂安息的地方-贵州民族墓葬文化》)。《贵州少数民族·苗族》中说:“迁入贵州中南部的苗族,从近几年贵州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发掘的许多苗族岩洞葬的研究中得知,大致始于两晋之时。”又说:“在黔南惠水、长顺直到黔桂边境,近几年来发现了许多苗族岩洞葬,经鉴定,除部分是魏晋南北朝的以外,大部分都是唐宋至明代的遗物。 棺木的放置,均为大头(即头部)朝东,小头(即脚部)朝西,大概是苗族死后也要归向东方祖籍的缘故吧!有的棺木盖子用石灰绘制牛、马、猪、狗、鸡等粗线条的图画。陪葬品有耳环、手镯、唢呐、芦笙、箫笛、披肩、陶器、木器和五谷等。 石头寨棺材洞中的棺材虽历经千百年而保存得如此完好,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此洞系穿洞,空气对流强烈,十分凉爽;二是有一条小河从洞中穿过,调节气温,避免暴冷暴热;三是位置险要,悬崖峭壁,多数人望而生畏,叹为观止,不敢攀越入内破坏。 如今,人们到石头寨棺材洞旅游,不仅一眼能看到数百具棺木的壮观景象,而且可以观赏喀斯特地形的溶洞、阴河和天生桥,更可领略古人有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将如众多的棺木送到二三十米高的悬崖上去的智慧和胆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