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财神庙,矗立于城关镇新华南路东侧,始建于“改土归流”后的清康熙初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建。据文献记载及口碑资料称,庙由彝族父女设计并施工。老父积劳成疾,工程尚未告竣,不幸与世长辞。女承父志,锲而不舍,终成大业。至今两百多年,依然坚固如初。
织金财神庙,平面呈凸字形,彝俗视为变化了的龙头形。虎为彝族图腾崇拜物。彝族自称“罗罗”,即为老虎之意。在彝胞心目中,黑虎地位最高,故织金财神庙以黑色为基调。该庙前后尺度不一。正面面阔7间,通面阔21.5米。背面面阔5间,通面阔15米。进深6间,通进深16米。底层屋面基本为庑殿顶,但后部两角又有所变化。二、三、四层屋面均为逐层内收的歇山顶。而二层后部屋面刻意拉长,使其与底层屋面相接,视为“老虎尾巴”。因此,从正面看显然是四层,从背面看似乎为三层,造成前高后低的视觉效果。而从侧面观察,形同一头坐虎,俨然“虎虎有生气”。
织金财神庙,整体以黑为主,是彝族最珍视的颜色。据说古代“黑彝”比“白彝”地位高。如今彝族服装仍以黑色居多。通体漆黑的财神庙,是黑虎崇拜在建筑上的表现。财神庙的槃扇门、雕花窗、木板墙,髹以土红,富有贵州西部地方特点。实际也就是彝族建筑的基本特点。据说,赭黑相间,象征虎皮,可以避邪。屋脊、屋檐、翼角等醒目部位饰以白灰,线条明快,清心悦目,被认为是老虎的耳朵和眼睛。木雕、灰塑图案,多处突出汉文化称之为如意纹的虎头纹。同一图案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
彝族历史悠久的虎文化,在古代建筑中时有所见。20世纪80年代曾在彝族世居的大方城北慕俄格城堡遗址南门出土唐代石雕虎头。同一地点还出土巨型石门斗,从而得知石虎乃镇门之物。相传明代彝族女土司奢香坐镇“九层衙门”(亦称“九重衙门”,其遗址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即以老虎守门。而“九层衙门”之所以要修在九级台地上,则源于彝族古代“九扯九纵”官制。织金财神庙,18个翼角,36条脊,角与脊的数目皆为九的倍数。这或许与汉文化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主要还是彝文化的传统基因。
织金财神庙的建筑造型,特别是屋面结构,在建筑学家们看来,另有一番学问。由于屋面逐层收缩,造型呈宝塔状;层层脊端微举,个个翼角高翘,使一座庞然大物显得和谐凝重,飘洒轻盈,有极好的艺术效果。1986年冬,著名的古建专家单士元、杜仙洲、祁英涛及建筑大师张开济等实地考察后说:“织金财神庙屋顶变化很多,各种样子都有了。”(杜仙洲语)“用同样的屋顶摞起来,眉目清楚,谁也不压谁。织金财神庙是特殊建筑,很奇特,在国内还没有见到过。”(单士元语)专家们还说,日本名古屋天守阁虽然与织金财神庙很相似,但前者原物已毁,现存建筑是1959年重建的,仅模仿原物外貌,内部已改为现代设计和材料,其文物价值难与织金财神庙相提并论。其实,德川幕府在名古屋建造的天守阁,深受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