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浪北腾 在县城北下水关处,贯城河水绕过文腾书院,出下水关,与双洞之水交汇,每逢春夏汛涨,浊浪滔滔,奔腾北流,故名“文浪北腾”,居民皆云集观赏。
圭峰笏峙
在县城中,高30余米,占地近2000平方米,因前为历代州、县官署,又名“后山”。山峰西、南、北三面峭壁,唯东面南、北、中有3条小径可攀山顶。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天,林荫蔽日,顶峰及北部有两大石桩南北对峙如朝笏,故名“圭峰笏峙”。东观全山,分前后两重山峰,有建筑物4处,摩崖石刻43处,小巧玲珑,布局秀丽得体。山麓东北部有六角攒尖草亭一幢,名为“箭厅”。厅后有一洞,名“一洞天”。洞旁植丹桂一株,名“蟾宫折桂”。东南部有一池,名“鹤池”。为历任州官放鹤之地,厅池之间为第一重山峰,正中石壁上人工开凿拱券顶佛洞一座,内塑观音,顶额草书石刻“观音岩”三字,两边对联刻“灵山开觉路”、“官海凌善”。观音岩右侧石峰小巧,嵯峨林立,有人工凿成登道数级而上。登道左右石上有“渐入佳境”、“大观在上”等10余处摩崖石刻。拾级或绕南北而上,进入第二重山峰。其北有石峰如笏,上有“畏于民岩”、“碧障”等摩崖,岩畔有“瑞红亭”以供歇息和面北览胜;其南有“小蓬莱”、“一勺泉”、“一览亭”及石道“龙门”诸景观,正中主峰女口笏,上有“真乐地”、“岳峙”、“天开图画”、“小洞天”、“天池”、“浣香”等景观及石刻。峰前有石径绕南而上达峰后。径道题名“云梯”。峰后西北临悬崖有“乾坤一草亭”,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更名“后乐亭”,登亭四顾,全城景致尽收眼底。“文化大革命”中,山上摩崖石刻及亭屋建筑尽毁,当年秀景不复存在,仅余突兀石峰及古树。
双潭对镜
在县城内东部,两潭一南一北,南大北小,中间田畴相隔,对映如镜,景名“双潭对镜”,俗名“双堰塘”。大潭南畔有文昌阁,阁前山门濒临潭水,潭岸建石龙栏杆围护(龙头朝西、龙尾朝东);西岸有杨泗将军庙,故有“两庙双潭”之称。双潭之水常年碧绿,暴雨不浑,清澈宁静。临潭东环路段笔直一线,外壁建卷拱窗暗渠,形如跨潭多孔长桥;文昌阁山门已毁,新近利用原址及左右地段建成琉璃屋面的楼台亭阁兼备的幼儿教育中心。这些建筑,为潭景大增秀色。盛夏到来,城中儿童多集此游泳,嬉戏腾跃千姿百态,潭畔游人笑声叠起。落日含山,老幼妇孺停息桥形路段,坐赏双潭秀景,尽享天伦之乐。
榜山东挂
城东郊通省古驿道北侧,群峰之中独有一座平顶山岭。周围山峰林木翠绿,唯有此岭不长林丛,仅石缝间有杂草生长。从山顶至山脚,岩石经雨水侵蚀,组成一条条长方形石块,纵横排列,在隙缝绿草衬托下更显分明,形如科考发布的排名金榜,故名“榜山东挂”。相传每当州内士子应考得中,这些小长方形石块就会发光。举人、进士等得中名额也可从石块发亮的多少,预报人数。每当旭日东升,山岭黑黝一片,恰似一块长方形大黑板,红日渐渐升高,阳光斜射,形如榜上姓名的石块就渐渐呈现出来,隙缝阴影相隔,使其分外明显。这种景观,奇妙天然,令人叫绝。
神龙蛰影
在县城东蛇冲峡谷内,谷深5公里,宽100米一300米不等,西起“三石连标”右侧,东抵垮木寨后山,两面奇峰群立,绝壁千仞,雄踞对峙。东临谷口右绝壁下有一溶洞,洞中有水,久旱不涸。相传古时有一仡佬族妇女因天旱入洞取水洗衣,突然晴天霹雳,狂风暴雨,一条巨龙从洞内张牙舞爪冲出,沿石壁翻飞腾空而去,妇人当即吓死。家人寻来,见一妇女死洞内,洞壁深处至洞外绝壁留下数十丈长的巨蟒痕迹。康熙初年平远建府后,知府邱业及总兵刘文进听民间传及此事,亲到洞前观看,见巨痕蜿蜒如龙,便命名“神龙蛰影”。从此,十里峡谷得名“蛇冲”。龙影贴壁的溶洞也得名“蛇爬洞”,成为一个游览景点。蛇冲峡谷雄奇壮丽,溶洞众多,很有旅游开发价值。
吕祖仙踪
即宾兴洞,在县城东2公里的滴水岩峡谷深处右岩壁上。景观为一幅通高1.5米、宽0.9米,平雕手持拂尘、背插宝剑、脚踏祥云的吕洞宾像及石刻画像下的“宾兴洞”3个行草结合的阴刻大字。相传吕洞宾曾显灵于织金,事后留下身影于此处石壁上。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知州冷宗昱及副将骆俨根据这一传说,令工匠凿岩雕刻,留下这一景点。因地处旧时通省道路之旁,过往行人到此无不止步观赏。景点所处的滴水岩峡谷与神龙蛰影所处的蛇冲峡谷仅一岭之隔,出西峡谷口即是东寺晚钟、三潭滚月、穿洞流云、三石连标诸景,共同组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游览风景区。
三石连标 在县城东门外,俗称“三节石”,是一小巧玲珑的石柱,高约3丈,圆柱体,柱为三节,各节长短大体相等。远望好像人工所为,近看却是成于天然。三节石立于群山之中的一个小丫口上,前有“金钟扑地”,后有“榜山东挂”,左前方有“东寺晚钟”,右前方有“鱼山”等名胜,景物宜人。离开三节石右行经蛇冲峡谷赴龙洞,可观“神龙蛰影”,左行入滴水岩峡谷,可赏玩“吕祖仙踪”,回头出谷再左行可游“穿洞流云”,再前行赏“三潭滚月”而回县城。春、夏、秋、冬四季可游览。
日落碑现
县城东北1.5公里的马鞍山前,由一根石笋及后山斜坡的草木翠屏组成。马鞍山高大横亘,前面有一道低于马鞍山、相距40余米的断层深涧。马鞍山前部为倾斜草坡,春、夏、秋初绿草如茵,灌木苍翠。每天红日西斜,阳光照射到石笋上,其后的山坡深涧却受不到阳光而显阴暗,将石笋反衬为鲜明光亮。此时此刻立于县城或其东北、东南较高之处向马鞍山远望.,一座形态逼真、轮廓分明、高约8米的白色光亮石碑即出现在马鞍山前的斜坡屏幕之中,故名曰“日落碑现”。若雨后阴天,深涧中的雾气从涧中漫及马鞍山斜坡,形成白色屏幕,石笋所现之碑则为黑色,观者无不称其绝妙。
云洞天开
在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三甲白族乡所在地,由保安寺、观音阁、地母庙三座建筑物倚一独秀石峰组成。石峰中空成洞,西洞口扁阔,入内经一平坦地面,向上斜行约高3米,转南又是一平坦地面,向南出山为南洞口。南洞口从山顶竖立至山脚如一刀劈开,上半部南北对穿,远望如两山相合,顶部相联为天然石拱穿洞,仰望如一洞穿天,顶露圆光,故名“云洞天开”。保安寺建在西洞口,坐东向西,为重檐悬山顶式木结构建筑,八羿角为鳌头吻兽,脊中起葫芦,两端卷草鼻起翘,并排三间,四周回廊,挡山盖二重檐,木雕撑拱。观音阁建在南洞口,封住洞口约1/3,远望是二重檐六角攒尖顶阁楼,入内则一二层楼仅为半六方形木结构,后一半倚固于洞口两壁,无柱无面,仅三层楼及攒尖结构完整,羿角为鳌吻,葫芦形宝顶。阁后洞厅设佛龛,龛上塑观音。地母庙建在从观音阁往东北直上的小丫口前,坐东北向西南,悬山式木结构建筑,并排五间。这一名胜前临仲机河,河两岸绿柳成荫,将云洞天开装点得更加秀丽。
瀑泻珠眺
即桂果瀑布,在县城东23公里处的织金河上。瀑布高60米、宽20米,飞流直下,响声如雷,水花四溅如银珠跳跃,故名“瀑泻珠跳”。为贵阳至织金旅途中一处游览胜景。春夏水涨更为壮观,县城机关青年和学校师生多乘节日到此观赏。
玉屏展彩
在县城北边原北门城楼左侧,一小山突起,顶部矗立大石,洁白如玉。山南麓为孔庙,恰好以之为屏风,小山西、南两面原系耕地,春夏庄稼碧绿,果木成荫,山石立于绿荫之中更显得洁白,形如玉屏,故名“玉屏展彩”,俗称“玉屏山”。大石顶部面积约40平方米,原先建有一座碉式石塔。石塔门开南面,北面留有穴孔,内安装铁炮,正对北门桥以作城防设施。这种既为风水陪衬,又为防御炮台的两用石塔,实属罕有。可惜已毁,而今仅存大石,且周围建了楼房,玉屏昔日风采已不复展现。
鱼 山
鱼山是织金县城东北郊外的一个旅游景点,其东靠林立群峰、东南临穿洞流云、南望三潭滚月、西濒双潭对镜及文昌阁。此山三面绝壁,仅东南面有石梯道可达山顶;西南为山首,东北为山尾;山首是白色绝壁,壁下一洞贯穿南北;山体玲珑小巧,古树成荫,远望酷似僧家诵经伴敲的木鱼,故名鱼山。相传明朝时代就已在山上建有神女智琼的庙宇,名为智琼祠,建文帝失位后曾远逃隐迹于此;后游峨嵋山不回,祠毁。入清以后,相继在山上修建了黑神庙、藏书楼、济赈亭、且住亭、碧琉璃精舍等建筑物,其间配以鱼池、花圃,还有名人题词摩崖多处,遂成县内名胜之一。
黑神庙又名忠烈宫。因所祀神祗为封号是“贵州黑神总管荣禄大夫”的南济云,故名黑神庙。庙宇始建于清初,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重建,坐落于山顶中央平坦处,为坐东向西的并排五间悬山式木穿斗结构建筑。面阔16.11米、进深7.8米,前有廊无栏。明间,左、右次间及左、右稍间的上额大枋均是浮雕的"lk仙庆寿”、“二龙抢宝”等图案,梁架支撑为木雕花枋。花窗门。明间大门上方悬清代贵州书法家严寅亮书写的“惠此南国”匾,檐柱上挂“有唐大将军轰轰烈烈德与山河并寿,全黔真福主铮铮皎皎业同日月齐辉”的木板阴刻对联。
藏书楼系一仿西式教堂的砖木结构建筑,紧靠黑神庙右稍间后方。楼面阔4.18米、进深3.84米,为坐北向南的二层小楼。楼前有二联:一为“且把鱼山添二酉,好同蟾窟映三潭”,二为“日照锦城头,月映藏书楼”。
济赈亭建于山巅,为正方形二重檐四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边长8.3米,四周回廊深1.2米,外置扶坐栏杆。四角撑拱为鹿、鸟形木雕。门窗为拱券形。二楼正面(西檐)下悬“济赈亭”金字匾。一楼前有“此间便是蓬莱有名禅论道好鸟兴歌陶情美景怡之娱之使我超然物外;你看亭称济赈想沧浪妙词醉翁佳句修契良辰悠也久也令人乐在其中”的长联。此亭是为纪念民国10年赈济织金大饥荒之事而修建的,故名济赈亭。
且住亭建在上山石径的左侧,为六方形六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边长2.05米,红柱青瓦,斗拱飞檐,檐下悬“且住亭”金字匾,柱上有“步步登高于斯且住,摇摇直上别有可观”的阴刻对联。
碧琉璃精舍即黑神庙之前的对厅,紧临山首绝壁的顶沿而立,建于民国6年(1917年)。面阔10.94米、进深5米,四周有回廊,廊深1.3米,置扶坐栏杆。神庙与对厅之间为石板铺就的院坝,院坝正中有金鱼池兼种睡莲,每逢花放鱼游,观之情趣良多。
鱼山虽小,但山上建筑布局紧凑得当,古树丛林掩映其外,十分诱人。1980年9月,织金县革命委员会公布鱼山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省、县两级拨款维修,1995年又集资维修并增建了牌楼式山门,使其更加吸引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