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是传说中舜帝的同父异母之弟,象是不忠不孝的典型代表人物。而舜却是万世景仰的大圣贤。“三皇五帝夏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尧舜禹汤兴大业,万古谁与圣人俦?”为了清理门户,唐代曾有过一次毁象祠活动,柳宗元(公元773~ 819年)的《道州毁鼻亭神记》就是这样一篇檄文,此文讲述了已存千年的象祠被毁一事。此后又过了近800年,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莽莽乌蒙群山之中,在古水西彝族聚居之域,在一座像龙化石一样的山上,还保存着为象所立之祠,竟然几千年不毁。公元1508年,当地土司安贵荣又重兴盛事,修葺象祠
,并郑重其事地请了大名鼎鼎的王阳明为之作记。《象祠记》后选入《古文观止》。象祠在哪里?就在贵州省黔西县素朴镇九龙村九龙山上。距王阳明谪居地修文龙场不远。这一毁一修,里面有什么学问,难道不值得游客、学者来实地考察一下,想想其中的道理吗?

最早思考这个问题的是屈原,他在《天问》中问道:“舜服厥弟,终然为害。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用现在的话说的意思是:“舜对他弟弟象那么和蔼,但始终还是要被象谋害。为何象如恶狗一样放肆,象本身却没有遭遇危败?”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也对此事表示怀疑,他在《难一》中指出:“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接着讲了“自相矛盾”这个现在家喻户晓的寓言,来论证这个问题。叙述完“矛盾”的故事之后,韩非顺理成章地得出一个为圣者讳的结论:“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
从韩非提供的史料及他所运用的推理来看,尧和舜的“圣人”身份,其真实性是很值得怀疑的。同理,象的“罪行” 是否是“欲加之罪”就值得考证了。
崇拜尧舜,把他们抬高到“使天下化之”的地步,使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无数中国人陷入了一个“误区”而最终不能自拔,这样的结果,是使不满足于现实的人,尤其是儒家学派的知识分子们能有一个可以和现实进行精神对抗的“伊甸园”。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无数有志于变革现实的仁人志士要面对“崇古”的高墙壁垒,使得无数富有才情的骚人墨客把目光投回到洪荒时代,成为消极的浪漫主义者。
王阳明写《象祠记》中说:“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王阳明的《象词记》手稿复印件刊于《修文县志》中。王阳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象先不仁,而后来改变了。世界上没有不可改变的人。
水西人为什么要为象立祠,为什么要保留象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文化眼光,我们还知道得太少太少。欢迎关心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旅游学者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尽管到象祠的交通状况现在还不够好,但有乡村级公路乘汽车可直达山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