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拜银匠村,与雷山大多数苗寨一样,控拜苗寨民居建筑是吊脚木楼,有自己的芦笙场,和大多数苗寨过一样的节日。但是,控拜苗寨拥有独特的称号“银匠村”。家家户户都制作银饰,擅长银饰手工加工工艺,并被国家文化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灵”载入史册。
苗族银饰艺术在中国首屈一指,就像古老原始的苗族歌舞一样,苗族最早的银饰艺术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苗族人民笃信银器能驱邪逐崇,防止阴气的侵害。在民间,普遍认为白银能解毒物,这也就赋予白银巫术、神话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这均在苗族的传说故事中有叙述。传说中,在古时的苗族先民戴上银脖圈,就能战胜作恶的“老变婆”,也就是“山妖”,确保大家平安。另外,苗族同胞也相信,在银饰上铸上关于神灵祖先、吉祥物和崇拜物等,银饰便会被赋神圣的意义而使佩戴它的人获得护佑。苗族银饰大银角,其造型就源于苗族祖先,蚩尤“头有角”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银饰已由单纯的求吉祥、保平安逐步演变为比手巧、显美的和炫耀财富的标志。
对苗族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苗族姑娘讲究打扮,她们的服饰分便装和盛装,逢年过节穿着盛装时,每个姑娘头上,身上的打扮主要就是当地民间匠人制作的银饰。因为白银属于贵重金属,特别是它曾经在中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充当货币流通,历来代表占有者的社会地位,大多也是占有者财富的象征,用它作首饰就显得更为名贵。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银饰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重视它的使用价值。雷山苗族妇女往往一身会佩戴几公斤甚至十几公斤的银饰,银饰在苗族地区需求量大。所以,银饰加工业相当发达,技术水平也很高。
银饰工艺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了对白银的使用,北宋之年即出现了关于苗族银饰的最早记载,这表明在一千多年前苗民就佩戴银饰了。控拜“银匠村”打制银饰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已有9代祖传,一家一个作坊,艺术制品从粗到精逐步升华,传艺形式是以老带小,亲朋互教,父子相承,代代相传。银匠带徒终年在外从事银饰加工,其足迹遍及湘西、桂北、黔西、滇东以及铜仁、兴义、安顺等少数民族地区。银器制品有银具和银饰两大类。银具有银酒杯、银酒海、银壶、银碗、银筷、银匙、银勺、银碟、银手杖、银针、银雕象以及银仿动物、仿建筑物工艺品等。银饰又分为男饰和女饰、儿童饰三个类别。
男饰有银项圈、银项链、银锁、手箍、手镯、戒指、烟盒、牙签、帽顶、扣珠等。
儿童饰有:麒麟号餐、银罗汉、坐莲观音、太阳花、保命胸牌、保命项链、保命手圈、鼓面、银帽,近代有的钻着“福、禄、寿、喜”、“长命”、“富贵”等银花。也有加上二龙抢宝、双凤朝阳、雄狮滚绣球等饰样。
女饰风格各异,品种繁多,头饰有银角、银凤冠、银扇、银抹额、银帽、银插花、银插针、银簪、银雀花、银笄、银花梳、银耳环、银耳坠等;胸饰有银项链、银项圈、银排圈、银亚领、银胸牌、银锁等。背饰有银背吊、银背牌、银背鼓等;衣饰有银衣花、银泡、银铃、银缀、银围腰、银腰链、银披肩、银袖吊、银扣子等;手饰有银手镯、银戒指等;脚饰有银项圈、银脚铃、银鞋花、银鞋鼻冠等。即使是同一品种,也往往有若干种造型。
银饰图案丰富、工艺老成,透出一种神异性的古典美。银饰图案有丹凤朝阳、蝴蝶探花、百鸟朝凤、游鱼戏水、双龙抢宝以及松、竹、梅、兰等名花奇卉。银饰全为工匠手工制成,基本工艺流程是:熔银、轻捶锻打、制条料、制丝料、制片料、压花、纹饰钻雕、编结、装配、清洗等10余道工序,技术十分精细。控拜“银匠村”的银饰工艺,历经几百年磨练,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木炭熔银、轻捶锻打,信手拈来,皆成格调。手拿银锭抽丝等绝技更为人们所称道。从1956年起,黔东南州雷山县的民贸公司到“银匠村”雇请银匠驻店加工供应市场,为时达四十余年,铸银达百万克。1982年上海博物馆及贵州省博物馆专程来人,花万元巨资打制全套银饰作为馆藏。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曾委托雷山县民族事务局购齐苗族整套银饰运到国内展出。
银具有极强的消毒杀菌和分解有毒物质的功能,它一般都以单质状态存在,化学性质活跃,能把人体有害的有毒物质如砷化物、硫化物等置换出来并分解掉。银饰品美观大方,其闪耀光辉更胜于金,是时下十分流行的饰物。控拜“银匠村”家家都珍藏有一整套苗族银饰,各位游客都可免费参观。如果你们喜欢银饰,可以和控拜村民谈好价钱,购买他们的银饰制品。银饰工艺品既是居家备用,也是赠送亲朋好友的礼品,具有很高的珍藏价值,别错过这一次好机会。购买银饰制品后,我们要懂得保养,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几种保养的方法。一是银会氧化,纯度越高越容易变黄,应避免温泉地区佩戴;二是佩戴时注意不要接触化妆品、香水等酸碱性物质及硫化物,以免银饰变黑;三是要定期清洗,不佩戴时,要清洗吹干,檫拭干净再密封放好。其实,银饰最佳保养方法是天天佩戴,因人体油脂可使其产生自然温润的光泽。
控拜“银匠村”除欣赏其绝妙的银饰工艺外,这里还有“送扁歌场”和“芦笙场”可以一览民族节日风情,每年农历6月“吃新节”,在“送扁歌场”,毗邻的凯里、台江两县市苗寨的青年男女汇集于此,游方对歌。老年人则汇集在此斗雀,极盛时达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