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侗族自治县位于铜仁地区东南部,地处武陵山脉与苗岭山脉交汇地带。东、南邻湖南新晃,西接镇远、岑巩,北毗铜仁、万山等县(特区、市)。土地总面积515.9平方公里。有侗、汉等民族。
玉屏之名,缘于县城北面阳河北岸之玉屏山。山势屹立若屏,玉屏又有“黔东门户”之称,故以此山作县名。玉屏古名雄溪,宋改称平溪,设平溪硐。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建平溪卫,清雍正五年(1727),撤平溪卫,置玉屏县,以玉屏山为名。1984年,建玉屏侗族自治县。
玉屏矿产资源丰富,有重晶石、锰、汞、大理石等。玉屏主产水稻,特产以油茶著称,有“油茶之乡”称誉,产量居全省第三位。玉屏箫笛创始于明代。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为出口名牌产品。主要文献有明代修建的城墙、钟鼓楼等。主要风景名胜有紫气山、万卷书崖、金银洞泉、白水洞瀑布等。
玉屏是中国著名的箫笛之乡。500年间传人有十几代,选介的三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历史特点。郑维藩,平溪(今玉屏)人。玉屏箫创始人。明万历年间辞去河南荥阳知县回家,创制玉屏箫(时称平箫)。但不以为业,而是作藏品、赠品、贡品。世传其艺。郑芝山(1814~1892)活动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为郑维藩十世孙。从军18年,足迹遍江南,观摩各地管乐工艺。回乡后开设作坊制箫为业。撰有《和声鸣盛》一书行世,图解吕律、五音等乐理。他的两个儿子,长子步青长于造型开音,次子丹青长于书画雕刻。民国2年(1913)和民国4年(1915)先后在伦敦和旧金山获大奖。但奖章却被玉屏县知事吞没。郑辉蒸(1922~1986),为丹青次子。民国后期继承箫笛祖业。解放后,1951年联合18位艺人成立箫笛厂,因经营不善解体。1955年再度组织9位艺人的生产小组,后转合作社。由“一箫一笛”增至“七箫十二笛”,合作社发展至百余人,生产大发展,为出口精品。
明末抗清名臣,玉屏郑逢元在“茂龙塘故事”一诗中,展示玉屏人的文化底蕴和骨气:“山水多情笑我迟,狂吟随景快人思。溪翻急湍凫依渚,花发幽香蝶绕篱。苍鼠窜梁窥燕子,饥鹰穿水掠鱼儿。闲愁尽付风吹去,漫拥长竿钓碧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