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地方特产 | 特产杂谈 | 特产之乡 | 说说贵州 | 古老传说 | 民族风情 | 地方风情 | 贵州旅游 | 贵州小吃 | 地方民族 | 地方名人 | 供求信息 | 投资信息
 
特产分类: 果蔬 | 粮油米面 | 特色食品 | 滋补营养品 | 休闲零食 | 辣椒系列 | 工业产品 | 风味小吃 | 工艺特产 | 轻纺特产 | 特色服饰 | 烟|酒|茶|饮 | 农林特产 |
地区分类: 贵阳市 | 遵义市 | 安顺市 | 六盘水市 | 毕节地区 | 铜仁地区 | 黔东南州 | 黔南州 | 黔西南州 |
本站搜索
中国刺梨之乡龙里县20万株优质刺梨苗待售  会员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风情 >> 侗族萨玛节

侗族萨玛节

我要打印   IE收藏
浏览量:4000


  萨玛节是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侗族地区的—种盛大的祭祀活动。萨玛,也称萨岁,侗语“萨”即祖母,“玛”即“大”,“萨玛”就是大祖母。相传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有一位英勇善战的侗族女首领在反击外族霸主入侵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人们对她无限崇拜。不幸的是在一次战斗中她陷入绝境,最终跳崖就义。侗族人景仰她的才干和气节,将她奉为能给本民族带来平安和幸福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 
   
  为了纪念死去的“萨玛”,人们在村寨中间的坪坝上垒起土堆,即萨坛,作为供奉和祭祀萨的场所。后来,部分侗族地区的萨坛改成了小木屋。到了清代光绪年间,榕江三宝侗乡各村寨的露天萨坛先后改建成砖砌的“然萨玛”,即萨玛屋。场所显得庄重而神秘。屋里放一把半开的黑伞,黑伞下垒有一堆石头,象征侗族人在萨玛英灵的护佑下团结坚强,幸福安康。萨屋前一般都栽有柏树或杉树和千年矮(一种灌木植物),以示萨玛的英灵万古长存。 
   
侗族萨玛节  祭祀萨玛的时间一般在春耕之前(农历正月或二月)或秋收之后(农历九月或十月)的农闲时间里,选吉日祭奠。祭萨玛的规模一般是各村祭各村的,也有邀请邻村共祭的。

  为了祭祀萨玛,人们在寨子中间的土坪上垒起土堆,作为祭坛和供奉祭祀萨的场所--"然萨"(侗语,"然"是房屋,汉译为"祖母的房屋",也称萨玛祠、圣母祠)。有的侗寨还建有萨玛祠。清代光绪年间,三宝各村的露天祭坛先后建为"然萨玛"即萨玛屋,颇具意味的是,屋内没有神像,只有神位,神位上树着一把半张开的大黑伞,伞下垒有一堆石头,那即是萨的象征,象征着侗家人在萨玛英灵的保佑下幸福安康,团结坚强。

  年年农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萨"举行盛大的祭典,场面庞大而壮观,代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萨玛节"。

   萨玛节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它保留着很浓郁的母系氏族社会遗风。祭坛一般由村里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妇管理,而祭萨仪式,通常只有中老年妇女和年长的男性方有权参加。祭萨时,先由管萨人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然后由各家各户身着盛装的女主人排着队前往祭祀,她们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常青树枝插于发髻上,再跟随(手持半开雨伞的老妇人)绕寨一周,最后来到特定的场坪,与萨同唱同跳同乐,气氛庄重而热烈。侗族人民以此来祈求村寨平安兴旺,人人幸福吉祥。萨玛节里,多数侗族男性心甘情愿地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所以当地人说,萨玛节也是侗族的妇女节。

  祭祀的这天,各村都请来祭师在萨玛屋前杀猪宰鸭,杀猪时是几个壮汉将猪按入水中溺水而死,杀鸭是用绳子套在鸭颈上将其勒死,原始而又古朴,其仪式令人惊悸难忘。

  祭萨的规模十分庞大壮观,所有女性届时妆扮盛装。祭萨时,先由管萨人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然后由身着盛装的女主人排着队前往祭祀,她们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常青树枝插于发髻上,以村寨为单位沿着田间,江边的古道走向鼓楼广场,三宝主寨在寨口路边摆有拉路酒,而客寨的萨玛队有的又装成古时无衣无裤身上披挂稻草衣的"乞人",到了寨口,乞人讨酒,主人敬酒,彼此以歌为对,古风再现,令人感慨而又十分隆烈,终身难忘。 侗族萨玛节

  几十路客寨的萨玛队到了耶坪(广场)上,这时,主寨的萨玛队(妇女)各人手执一把大黑伞列队鱼贯绕寨一周,到达耶坪。此时,耶坪上已有几万人的萨玛队(全是妇女),主寨队到达,大家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玛的"耶歌",其意为与萨同乐。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称为"多耶",气氛古朴而热烈,带有悠久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遗风,也有浓郁的现代侗族妇女的色彩。

  中午,她们把一张张方桌连接起来,在村街摆起长长的宴席,欢宴村民和亲友。宴毕,大家就在萨玛祠前面的鼓楼坪上,唱琵琶歌和多耶歌,跳舞,尽情欢娱,与萨玛同乐,并祈求家庭幸福,村寨丰收、安宁。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都柳江中上游,地处东径108°04′—108°44′,北纬25°36′—26°28′之间,处黔东低山丘陵南部,雷公山东南部坡麓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雷公山地区及月亮山、孔明山一带,河流切割强烈,为浅切割低山山地;最高峰高岳山海拔1704.米,最低处都柳江出境处海拔217.5米。东靠黎平、从江,南连荔波,西与三都、雷山接壤,北与剑河县毗邻,东西宽66.5公里,南北长93公里,总面积3315.8平方公里,总人口31.85万人。境内有侗、苗、汉、水、瑶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38%,其中侗族人口最多,占全县总人口的38.38%。县内北有雷公山,南有月亮山,是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的新世纪扶贫攻坚的“两山”地区中的重点地区,属全省贫困县之一。

   榕江县境内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以珠江水系为主,其流域面积是全县总面积的90.96%。

  萨玛节主要代表地区车江大坝,为贵州高原罕见的山间盆地,南北长15公里,东西平均宽2.5公里,四周青山耸峙,寨旁古榕巍巍,是榕江古榕风景区的核心区。作为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群,民族文化积淀十分丰富。三宝章鲁,是中国“侗文”标准语音所在地;三宝寨头萨玛祠,是中国侗族最大的女神殿堂,每年“祭萨节”,侗族同胞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萨活动。

  分布区域

 侗族萨玛节 侗族萨玛节活动,分布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以及湖南省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广西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及周边的南部侗族地区,主要以榕江侗族萨玛节为代表。

  历史渊源

  萨玛(sax  mags)系侗语,“萨”即祖母,“玛”即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先祖母”、“圣祖母”(又称“萨岁”)。在侗乡有句俗话:“gaeml  mags  sax,gax  mags  miiuh”。意思是“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也就是说客家崇拜庙,侗家崇拜萨;侗家萨坛的神威和客家寺庙的神威一样大。萨玛神威之宏大,是因为侗家人把她视为至高无上,认为她能赋予人们以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同时, 萨玛又是传说中的古代侗族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她为侗家人所虔诚崇拜,被奉为侗族的社稷神。

  萨玛节是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侗人“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多耶”祭萨。

  “祭萨”,是侗族人民为纪念祖先而举行的盛大祭祀活动,流传至今,在它的文化内涵中,显示出侗族母系氏族时期遗留下来的印迹。

  基本内容
  
  萨玛是侗族信奉、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女神。许多村寨都建有萨玛的神坛—— “然萨”(Yanc sax侗语,“然”是房屋,汉译为“祖母的房屋”,也称萨玛祠、圣母祠),侗家人年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春祭,多选择在春播前的正月、二月;秋祭,多选择在秋收后的农历九月、十月。萨玛节除祭祀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娱乐活动,既娱神又娱人。萨玛节举行的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二月,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它月份举行。平时每月初一、十五由管理萨堂的人打扫萨堂,敬供香茶。而一年一度的重大萨玛节祭萨活动,各村都请专门的祭师来主持祭祀仪式。这时,祭萨的供品必须的黑毛猪和绿头鸭,要在萨屋前宰杀,其方式很讲究,不用刀具,猪是由几个壮汉将它按下水池溺水而死,鸭子是用绳索套其颈部将它勒死,以示不用刀枪也能驱魔除怪。祭萨的规模,一般为各村(团寨)各祭,有的也邀请邻村、数村、 或相邻片区联祭,场面壮观。参加祭萨的人员,各地不同,许多地方是全寨男女老少一齐参加。榕江三宝侗乡各村寨,则是以已婚妇女为主体(也有少数德高望重的男性寨老参加)。因此,车江三宝侗乡的祭萨活动,带有悠久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祭萨时,先由管理萨屋的人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然后是各家各户的侗族妇女穿着盛装前往祭祀,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千年矮树叶插于发髻上。随后,放三声铁炮,由“登萨”( 掌管祭祀萨玛的老妇人,此时为“萨”的化身)手持半开的黑雨伞开路,参加活动的人们迎“萨”出门,跟随“萨”踩路(相当于化妆游行),绕寨一周,最后到达固定的耶坪,大家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玛的“耶歌”。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称为“多耶”(dos  jeeh)。唱耶跳耶,与萨同乐,气氛古朴而热烈。侗家人用这样的形式,祭祀萨玛的英灵,祈求萨玛赋予人们以力量,战胜敌人,战胜自然和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历史上侗族人出征、狩猎、开山、修路、建屋、生育、外出求财等重大活动,都要到萨玛祠祭萨,请求萨玛保佑。凡家庭不和、邻里纠纷、违反村规民约等,都到萨玛祠起誓,请萨玛圣裁。小孩生病,或遇到不测、村寨里发生火警、以及人力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时,都要到萨玛祠求助,以保平安无事。现在,许多祭祀习俗仍旧流传下来。
  
  萨玛祠(或祭坛),侗族人称为“然萨”(janc sax“祖母房”)、“堂萨”(dangc sax “祖母堂”)、 “堂间萨(dangc jinh sax“祖母殿堂”),杂居于侗族地方的汉人则称为“社坛”或“社稷坛”。侗族文人,曾给萨玛祠起名曰“圣母祠”、“威宁祠”、 “历女神坛”等。有些祠门,还贴有赞颂或怀念萨玛的对联。如三宝荫塘“然萨”门联,上联为“圣德宽宏佑其间民安物阜”,下联是“母心慈爱保斯地人寿年丰”。
  
  萨玛祠始建年代悠久,多为祭萨歌传颂,有文字记载始于清代嘉庆年间。榕江三宝口寨的古碑记载,口寨“然萨”,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时称为“鸡卦神坛”。原为“以大石盖其上”,后“新起遮风蔽雨之举,于嘉庆二十年众等会集三姓(王、杨、陈),同心建室于此”,改称为“然萨”。因侗族无文字,译之为“圣母祠”,沿传至今。
  
  祠内神坛为圆锥形,大小不等,一般边高0.3米,锥顶高0.6米,直径2米左右。正面砌香台,摆着五或七个茶杯;神坛中央立着一把半张的黑伞,伞面用白纸剪成的花边装饰,其上再圈挂花环。同时,将侗族妇女的百摺裙、一把扇子、一双草鞋扎放在伞内。裙子以示萨的服饰装束,扇子是萨扇风驱魔消灾的工具,草鞋象征萨夜间去巡视村寨,保护村寨平安。露天的神坛,两侧栽有两株“细叶黄杨树”以及香茅草。树表示萨玛“万古长青”,永远遮护侗乡。相传,树叶可辟邪,香茅茶能治病。盖顶的神坛,则栽树于院内。萨玛祠,除规定的祭祀时间外,平时是不许任何人到那里去的。侗族萨玛节

  萨玛祠(坛)大致有二种类型:
  
  第一种,为露天祭坛,以石块垒成一个土堆,上面植细叶黄杨等树木,土堆就是神坛,周围立石或铺石为界(有的砌土墙围着)。

  第二种,为庙宇建筑形式(有的如侗族民居,有的形似汉族土地祠,神坛及摆设各地大同小异),由朝门、院坝、正屋、封火山墙组成。砖木结构,悬山顶,盖小青瓦,正屋内设神坛。
  
   祭萨歌有三种,即祖源(迁徙)歌、英雄史诗歌和娱乐歌。

   祭萨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即敬萨、请萨出堂、与萨同乐(多耶)、送萨回殿。
 传承谱系
  
  侗族的祭萨活动,是侗族农耕文明社会传承的文化遗产,在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特定的历史作用。其祭司、登萨、歌师等,是萨文化的重要传承人,他们在从事民间信仰活动中,掌握了本民族的历史传说、史诗、神话、及其他方面的科学知识,通过他们将民族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

  祭司,侗语称“桑滕”(sangh daengc),专门为祭萨主持仪式,系家传,由父传子,子传孙。
  
  掌管祭坛、祭祠的有世袭的祭祀主持人,侗语称为“登萨”(den sa),“登”即“根”,引申义以“根基”解,可作“奠基”之意,“登萨”即是指掌管祭祀萨玛的“奠基人”,同时也是“萨”指定的代理人,系家传。一般由婆婆传给媳妇,特殊情况请“桑滕”卜择,由“萨神”指定继承人。
  
  据调查统计,目前三宝侗乡有影响的祭司3人,登萨19人,歌师7人。

  基本特征
  
  1、萨玛节,是侗族人民对女性祖先的祭祀活动,是祖先崇拜的一种形式。萨玛代表了整个侗族(特别是南部方言地区)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是侗族唯一共同祭祀的、本民族自已的神。萨玛节(祭萨)明显地表现出对女性祖先的崇拜。侗族先民用神话来解释人类的起源,如侗族古歌中唱“……龟婆孵蛋世上才有人烟,居坳造种才有谷与禾”。侗族民间传说中的女神“萨玛”,是其母梦见陨星坠地,才怀孕生育。侗族对萨玛的祖先崇拜,在其伦理观念中有很深的影响,认为先辈对本民族的兴旺发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有“至善”的美德。因此,尊敬老人已成为侗族人民的优良传统。侗歌有:“春笋冒尖见太阳,拔节发枝叶子青,竿粗叶茂密麻满山梁,全靠老竹来扶养,……小孩全靠父母养,懂理明理老人教,尊老敬老人人夸,夸你聪明好心肠。”这些诗歌包含的理念,已成为侗族伦理道德的一部分,并代代相传。萨玛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伦理、道德、司法等各个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以“萨”为中心的侗族精神文化,贯穿于本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2、为了纪念萨玛,人们在村边或寨中的吉地垒坛祭祀,祈求她的英灵护佑整个氏族(现在的村寨或团寨)。榕江县三宝侗乡的车寨、章鲁、寨头、脉寨、月寨、口寨、乐乡、定达、寨章、苗兰、宰荡等,黎平县侗乡肇兴、岩洞、三龙、四寨等地,从江侗乡龙图、贯洞、西山等地,尚存数百处萨玛祠,这就是最好的物证。
  
  3、侗族每年都要祭祀萨玛,举行隆重的萨玛节,体现了侗族祖先崇拜的传承和延续。



  其他信息
地方信息 特产推荐

·贵州旅游景点—丽山丽水 - 大利侗寨 2010-3-3
·花树,苗族人的生命树 2010-3-1
·侗族萨玛节 2010-2-21
·侗族萨玛节 2010-2-21

暂无产品
◆ 查看留言
◆ 用户留言

   贵阳市    遵义市
   安顺市    六盘水市
   毕节地区    铜仁地区
   黔东南州    黔南州
   黔西南州
 产 品 推 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请您留言 
 贵之州特产网 Copyright © 2006 gztc.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