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山,是个比较偏远的地方离兴仁县城一百多公里。多年来一直处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封闭保守的状况。龙源山不是一座山,是个山重山、山靠山方圆百里的地方。独特的地理环境,优美的自然优势,古朴纯厚的民风民俗,造就了龙源山多姿多彩的原生态系统。这是一片至今仍保存较为完好的处女地。
龙源人常常被山外的人称为山野人,对于这个称呼,他们坦然受之,并自称为山里人。
山里人,食山之味,显山之性,故曰靠山吃山。所以,“吃”对于山里人来说,可谓豪放之至,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梁山好汉之风范。婚丧嫁娶、宴请宾客、逢年过节等就要以数字的至尊“九”来表示,称之为“办酒”,请“吃酒”,俗名吃“九大碗”。“九”与“酒”同音。在我们这个“酒”文化十分丰厚的国度里,酒,自然是衡量主人家待客的一个标志、一种象征。一般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叫“吃酒”,以“九”代替“酒”,因此,山之人的“九大碗”的“九”字,暗藏“酒”这含义,显“九”之至尊,也表示主人诚恳的一片心意。日久天长,“九大碗”延续至今。
山里人之于“九大碗”,也有摆“真酒”的时候。这种阵式一般发生在结婚场合中男方家到女方家娶亲的晚上,这个仪式叫“交办”或“交盼”,也就是“交涉”的意思。并规定妇女不能上桌,仪式由女方家有威望的总管 或族人主持,摆上八仙桌,八仙桌的数量由主客(男方家娶亲的人)的多少为限,一直从堂屋家神前摆到大门口。上席由主持人和男方家娶亲的“押礼先生”把持,客人坐左,主人坐右,其余人等一字排开去。主人与客人围八仙桌对坐,每桌摆上一大缸钵自家酿造的糯米酒,每人面前一个大海碗,酒具一应俱全。主、客分次坐定后,总管首开金口,说一些欢迎客人到来主人十分荣幸的话,然后各人斟满酒杯,总管与“押礼先生”先干一杯,其次入座的主客各干一杯。两杯酒下肚,总管开始“交办”:交接女方家嫁妆礼单,介绍嫁女闺中技艺、性格为人、持家、相夫、孝顺公婆等细枝末节的事,请男方家及亲戚朋友多担当、多调教等客套话;“押礼先生”作礼节性说词,无非是一些敬请娘家放心,女儿过门后,小俩口定能福禄成双,恩爱久长,并祝早生贵子之类的话语。
开场白后,真正的较量开始登场,重头戏就是猜拳喝酒。主客对阵,先从二位主持人开始,输家暂时退场,赢家继续找下一个,彼此划下去,直到对方无人为此。输家由“酒司令”敬上一海碗自家酿造的糯米酒,酒有销路,能者多劳,赢家不能干涉“内政”。如此一轮一轮划下去,不胜酒力的可以认输退场,对方也可减少一人,以示人数均等,达到公平公正,但输家也可以代人代酒,继续“战斗”。随着米酒的不断消耗,划拳者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旁边看热闹的起哄助威,场面十分壮烈。特别是偶遇一人划过所有对手时,对方要喝“档杯”,输的酒要喝双倍,这时的气氛达到高潮,较量达到顶峰……你划来,我划去,酒越喝越少,醉酒的人越来越多。有开“现场会”的,梭桌子脚的,还有开溜的“猴子”。所以,喝到最后,话比酒多,争议比划拳多,直到酐声四起,酒气熏天……这就是山里人的豪迈气概,山里人的传世佳作,山里人的酒文化。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格就是山里人的品质。要是外地人进山遇到这样的“文化”,要么你天生海量,要么你滴酒不沾,如果你想小试身手,那只有大醉而归。
不过,进山的朋友也不要畏惧,这种鱼死网破的“游戏”,只是针对那种争强好胜之人,如果礼节性的表示一下,大不了认个输,大家说笑一番了事。向客人灌酒、押饭、押菜都是山里人好客的一种方式,他们并无恶意。如果山里人对你爱理不理,说明你是不受欢迎的生人,请你尽早离开,以免惹事生非。
我是山里人,山里亲朋好友“办酒”,我必须都要回家“吃酒”的。有人说:吃酒不得酒吃,吃饭不得饭吃,那一般是指官场上的应酬。在山里,只要我回去,大家非常热情,真正的酒是少不了的,“九大碗”也非吃不可。由于我晓得山里人的脾气,在酒的问题上,我一般只是表示表示,从不与他们真枪实弹的干。但是,无论怎样赖,到酒场子的每人三拳,你就是爬也得爬过去。好在我身后有许多需要孝敬的老人,任凭我输多少酒,他们都可以为我代劳,而划拳人不敢有任何怨言。请人代酒是我的优势,但外人可不能跟我学。一是别人不会给你代,二是即使有人代了,由于不成孝敬,要罚酒三杯。这都是山里人自己定的规矩,是山里人的霸道。
山里人的酒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喝酒人的豪气就像大山里的江河一样,气势磅礴,不可阻挡。山之酒,人之气;山之气,人之魂。这就是山里人与酒的不解之缘,是千百年来山里人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一点精气神。
山里人,壮哉,酒夫!
“九大碗”是九碗菜的名称,是山里人“办酒”必须有的酒席。山里人“九大碗”很有特色,全为带荤的菜肴,有人叫开油荤。九大碗有主有次,主菜就一碗扣肉,叫“定如意”,大片大片的肥肉合成一锭倒扣在碗里,十分鲜亮诱人,而且数量有限,每人两片。其次是配菜,配菜有五碗,叫“五子登科”,分别是:山味狮子头(或豆腐果)、小米馇、烩金豆米、炖萝卜(或捧瓜)、干煸洋芋片;再次是三个衬菜,叫“三帮亲”,就是为配足九大碗的菜,这三个衬菜很随便,样式不拘,只要是荤就行。所以,无非就是一些炒山菇、山折耳根,煮豆芽之类的。九碗菜有三道,每道有每道的含义;而九大碗有九碗,每碗有每碗的说法。各人解释,莫衷一是,而“掌勺大厨”,也是一知半解,这些都留给食客自己体味罢了。
山里人吃九大碗有许多规矩,山里人吃九大碗,是吃有定数。一是每桌必须有八人,多一人无份,少一人不行;二是按人头算,不论大人细娃,人人有份;三是主菜扣肉每人两片,次菜豆腐果每人两个,如果上狮子头,每人一个。这两道菜是算计好的,谁也不会客气。有些妇女带着尚在喂奶的婴孩,她们一般将份内的扣肉及豆腐果或者小米馇等打包,带回家中与家人共享,让家人一起体验“吃酒”的美味。每桌分上下左右四席,上席由辈份高的人或长者坐,其余人等可自由落座。客人坐满后,总管一声令下:“客满,上席啦!”执盘者方能出一桌热气腾腾的“席面”摆上八仙桌。九大碗上席也有讲究,一般靠上的六碗为主菜及次菜,下三碗为衬菜,主菜扣肉摆在中间。菜摆正后,由上席的长者喊“添饭”,大家陆续把饭添满。这时,任何人不能动筷,如果是小孩,往往是看着桌上的菜干吞口水,其他人也拿着筷子看着。长者慢条斯理,干咳一声清清嗓子,用筷子往桌上,指着要拈的菜对大家说:“来,拈菜!拈菜!”大家看到他的筷子刚离开菜碗,争先恐后把筷子伸进开张的菜碗里拈菜。长者故弄风范,细嚼慢咽,迟迟不引导吃下一道菜。这时,性急的要么继续拈已开张的菜,要么大着被同桌人瞧不起的胆子,拈些下三碗的衬菜,要么就是吃着光饭等长者的号召。长者始终是长者,他也不急于引导吃未开张的菜,要在开张菜和衬菜之间来个两叁回合,才用筷子指着他认为应开张的那碗说:“拈菜吃!拈菜吃!”大家又跟着进行新一轮进攻。就这样一轮轮下来,等大家饭已将吃饱,长者才指着大家望眼欲穿的中间的那碗扣肉说:“吃菜!吃菜!”这碗菜大家心中有数,一人就是两片,手急眼快的早就看中了目标,长者的筷子刚起,他也筷到擒来,动作稍慢的在后悔之余只好等着第二回合抢占先机了。长者一大块肥腻腻的扣肉嚼得嘴角直淌油水,他吃几嘴光饭,冲淡一下口中的油腻,又用手背擦拭擦拭嘴角的油水,眼角扫射一遍在座的饭已吃得差不多了,才带领大家把中间的残余势力全部拿下。
九大碗,爽哉,肉夫!
龙源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及其独具魅力的“九大碗”,源远流长,它是一种民风民俗,近年来倍受山外人喜爱。可是,谁曾知道,这“九大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四旧”之嫌疑,被破“四旧”破掉过。那些人给“九大碗”的判词是:九大碗是旧社会延续下来的残渣余孽,是地主小资产阶级腐化堕落、贪图享受和拉拢群众的“鸿门宴”,是与无产阶级格格不入的“小九九”,是世界上最大、最最大的铺张浪费……这样,“九大碗”一下子销声匿迹,席面被“四缸钵”或“六盘子”所替代。
改革开放以后,龙源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在解决温饱的同时,逐渐向怎样吃好过渡,这时,人们又想到了曾经丢失多年的“九大碗”。有些富起来的人家“办酒”,首先尝试摆“九大碗”席面,倍受欢迎。年纪稍长的人说:这种“酒席”席面整洁、漂亮,有档次,大家仿佛又回到从前那种有礼有节的时代,使人倍感亲切!
于是,“九大碗”在龙源重新风行起来。山外人到龙源,不管主人“办不办酒”,开口就说:我们吃“九大碗”!
“九大碗”,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