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居住区处于亚热带,多雨潮湿,加之树林茂密,豺狼虎豹野猪经常出没其间。水族居住“干栏”住宅,正可避免地面潮湿和野兽的侵害。
水族居住的房屋,多是松杉木建造,用瓦片或杉木皮覆盖,这种住房建筑属于古代百越人的“干栏”式构造,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一部分。早期的“干栏”是“依树为巢而居”,此后,“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北史•南蛮传》),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旧唐书•南蛮传》),“上以自处,下居鸡豚”(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到了明代,“干栏”式的建筑已是“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邝露《赤雅》),说明后期已把底层围起来,用以饲养牲口,并置放农具。这种建筑是为适应潮湿多雨和虫蛇危害较大的环境而建造的。
水族村寨的布局
水族村寨一般选择在平坝建村,或在半山腰台地建村,少数在山顶建村。村寨的规模大小不等,一般有十几户、几十户,少者只有几户,多者达上百户。水族是农耕民族,村寨大小要根据耕地面积而定,耕地集中面积大,则村寨大,耕地分散面积小,则村寨小。老寨大而新寨小。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村寨,都要有下列四个有利条件才可作为选择盖屋建寨的场所:一是容易获得水源的地方,二是有建筑房屋的竹、木等材料的处所,三是靠近耕地的地方,以便耕种,四是野兽出没较少的地方。
水族村寨的结构
水族村寨以自然村为单位,由民居、道路等组成。过去水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相互间的贸易往来基本上是靠“赶场”的集市贸易途径进行的。水族进没有严格的规划,因此结构比较自由,村寨的结构取决于地势环境。在平地建寨以横向并联为主,在斜坡上建寨则以纵向阶梯式为主。
水族民居的外貌特征及类型
木楼:相传源于古越人的“巢居"和俚僚人的“干栏”,大多为六排五柱五空式,建房就地取材,用杉、松木为原料,均以凿、榫为衔接,不用铁钉,屋顶覆盖瓦,一般两层或三层,下层为厨房、猪牛圈、放置农具木柴、碓磨等,上层为堂屋和卧室,堂屋内设神龛,堂屋一侧的后侧是卧室,堂屋的另一侧设火堂,用于会客、休息或吃饭,周围有栏杆走廊。三层存放粮食等当仓库。有的在木楼两侧或后侧搭有侧房偏厦。
吊脚楼:在地势斜度大或一侧临水、沟的地方,为适应地势扩大居住面积,往往把房舍的一侧临空扩展,让其吊在主室之后或一侧,并在其下安上一根以上的支柱。
杉皮屋:建筑形式属“干栏”式,面阔了3--5间,有2—3层,整体房屋建筑时不用一颗铁钉,十分牢固。用杉木皮盖顶。
昂:一种“干栏”式房屋,多用杉木、松木建成,楼台处不铁钉,屋顶用瓦、杉树皮或茅草覆盖;下层关牲畜,上层住人,上层大部分为五间。另外,水族住的平房也称“昂”,一般有三间,中间一间作堂屋,两侧作卧室。
草房:房架由柱、梁、檩、椽组成,顶部用草覆盖。
水族民居的平面结构
水族民居的底层作为饲养牲畜、家畜、家务劳作、存放家具什物之用。有牛猪圈、鸡笼、灶房、碓等。
居住层从平面组合来看,不外乎有五个基本单元素,即楼梯、堂屋、卧室、走廊、客厅。楼梯既是沟通上下层的交通手段,也是民居入口的标志。堂屋占平面面积的比重最大,是民居的中心。它直接楼梯相连,是通往卧室、客厅的必经之地。堂物设有祖宗牌位,祭祀神坛,在牌位常设一张供桌。堂屋门口一般有一段短廊,廊的一端连接楼梯,另一般通向晒台。前廊与堂屋有在门和么门,么门高一米左右,作用是档家禽。堂屋是举行活动主要场所,如过端节敲铜鼓。卧室是在堂物的一边,是家人睡觉的地方,一般外人不得入内。客厅在堂物的另一侧,设有火塘及客床,是就餐和客人留宿睡觉的地方。神龛背后有一间小屋,通常也作卧室用。晒台一般是房屋的附属品,与居住层一样高,作晒粮食、凉衣之用。
第三层一般是作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如果房屋没有第三层,粮食就储存在第二层。
厕所布置房前屋后,独立设置,与住房不联系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