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一袭艳丽的明朝汉族服饰,操着一腔浓郁的江南口音,这并不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贵州省平坝县天龙镇,是我国至今惟一保存着大明遗风的地方。
在别处,汉族的文化与生活习俗,早已在历史风雨的持续飘刷中,不断演化蜕变,经与其它文化交融而渐渐淡化了自己的特质。但是,藏匿于喀斯特大山深处的屯堡文化,却一如6个多世纪以前,固守着原有的纯朴和风采,与当今的汉族文化形成鲜明反差。
旅游的真谛便是发现与欣赏反差。当我们汇入游客的人流,走进创建仅一年的屯堡文化旅游区时,眼前的一切均令我们好奇。
石头作证 天龙屯堡原是一个寨名,全寨现有1200户人家。这里东距省会贵阳60公里,贵黄高速公路、黔滇公路、贵昆铁路和正在修建的清黄高速公路均从寨边穿过,素有“滇之喉、黔之腹”之称。
走进寨子,满目皆石。用当地人的话说,即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石巷纵横交错,见一窄巷巷口书有“九道坎”三字,入巷登级而上,小路仅够两人擦肩而过,两边石墙上不时现出小窗,约12×25厘米见方,窗旁有门,仅只1.5米高。弯腰进去,发现房有两层,内部为木结构,而石墙厚达两尺,如同堡垒一般。
正在空荡荡的底屋徘徊,一个腰挂手机,上身赤膊的小伙子推门进来,他就是这
儿的主人,姓李。听小李介绍,他住的这间祖屋,已有600余年历史。“当年,这儿的每一个窗口与大门,都可用来打仗,要是敌人进了巷子,还不是跟关门打狗一般!”小李目前和许多乡亲一样,平时在外做生意,农忙赶回来帮几天忙。他们都对本寨的历史了如指掌。
1381年,也就是大明王朝建立后的第14个年头,一支30万人的大军,奉朱元璋之命,征伐犯上作乱的西南元朝藩王梁王。大军从南京远渡洞庭湖,又经两月的“万里生死途”,在普定(今安顺)大败敌军,最后一举平乱。在这支队伍中,有4位南京籍的官兵情同手足,盟誓结为异姓兄弟,并按年龄顺序统一改名为张征定、陈征定、沈征定、郑征定。次年,皇帝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四姓兄弟便一齐择地聚居。这就是天龙屯堡的最早由来。
“我们的祖先是第一批从事‘西部大开发’的人!”寨子里一位名叫郑培顺的老人,微笑着对记者说。听他介绍,现天龙镇名,是由寨后天台、龙眼二山各取一字而成。天台山我们后来攀登过了,山巅建有一伍龙寺,明万历年间始建,能容数千人,为国内罕见的半军事化城堡式古刹,曾被我国建筑大师张开济先生称誉为“中国古代山地石头建筑的一组绝唱。”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刹外沿陡壁,大多是从半山腰用石块垒积而成,临壁俯瞰,不禁心惊胆颤,可以想见当年这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一方方石头上,至今还留存着昔时金戈与硝烟留下的痕迹。
承继“道统” 据说当年天龙屯堡的先人们,虽因明律束身,终不能返回故里,却常指日出之处对子孙叹曰:应天府乃我故乡,有我族人,有我良田美宅……这种思乡情结,以及在蛮荒之地陡生的优越感,又令屯堡的人们对于自己的传统与文化,至为珍重并精心呵护。先进文化在文明沙漠之中的这种强势与坚韧,在屯堡表现得淋漓尽至。
屯堡女人是屯堡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她们那一身奇异的“凤阳汉装”,一穿就是600多年。据说“文革”初期,有造反派来强迫她们卸去“奇装异服”,可他们一走,女人们照样又汉装穿上身。
至今,屯堡女人们的正统装束还是戴银耳环,梳三绺头,也就是一种前发高束,形似凤凰头的发型。身着的蓝色长衣,衣襟与大袖口处,饰有好看的花边。年轻未婚女子包白帕,腰带系左侧;已婚妇女包青帕,腰带系在背后。她们的鞋也极有讲究:布底、鞋帮呈月牙形,鞋尖饰有花鸟图案。这种地道的大明朝江南汉族女子装束,曾一度被误认为是“凤头苗”,甚至屯堡人还曾被当作少数民族而受到歧视。虽然如此,屯堡人依然保持着一种“汉族道统”的优越感,不仅不改服饰,而且严禁与本地人通婚,这又使得屯堡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至今。
屯堡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承继,不仅现于衣表,而且发自内心。寨中早建了一座三教寺,门口对联为:“信佛信道信儒即信善,思名思利思德不思邪。”它展现出屯堡人对于传统文化兼收并蓄且又宽容大度的心态。村中另有一口“治懒井”,据说郑氏先人郑璞公当年每晨都要早起立于这口井边,察看哪家媳妇早起挑水,9时以后,他盖上井盖并坐于其上,犯懒的媳妇只得羞愧而返。这种言传身教,至今仍然风
行全寨。难怪本地民风纯朴,好多年来无大案要案,就连上百元的偷盗案件都未发生过。
叶茂思根 虽然天龙屯堡已繁衍近20代人,现有四姓族裔已达数万,可今天的屯堡人仍以南京为灵魂之根。今年7月中旬,他们与南京电视台同做“同根情”活动。村中长者把代表着先人灵魂的墓土送去南京,并在金陵植上了两地同根树。并于南京取来故土,上立“叶茂思根碑”,昭示“万派归宗源有本,一脉两地祖无分”的心愿。
在天龙屯堡,人们内心里还一直保存着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情结。乡亲之间不仅和睦相处,而且情同手足。今年中秋,寨子从贵阳糕点厂订制了一只162公斤的巨大月饼,蟾宫之下,数千村民,同啖月饼,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