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群(1898-1931.5)字立凤,幼名铜生,曾化名黔铁,易穹,一群、左应龙,男,汉族,铜仁县城人。 逸群出生在铜仁县城的一个小康之家,因父母早逝,寄居于叔父周志炳家。1914年在城南小学(今逸群小学)毕业,后考入贵阳南明中学,尤钻中国历史,曾写了《诸葛亮铺汉于蜀论》、《明太祖以布衣起兵论》等文章发表于《南明杂志》。 1919年3月,留学日本。1924年5月,在上海联合贵州籍青年李侠公等人自筹资金创办了《贵州青年》,8月,《贵州青年》被北洋军阀查封。10月,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不久经鲁易、吴明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2月,黄埔军校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称“青军会”),逸群是负责人之一,同年9月于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周恩来留他担任“青军会”主席,专职从事革命青年军人运动的宣传组织工作。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青军会”在逸群等人的领导下,仅一年多时间,会员就发展到2万多人,成为中国青年军人活动中心。 1926年3月,蒋介石一手策划了反革命的“中山舰事件”。根据中共党组织的安排,逸群到国民革命军政治训练部任军委常委兼宣传科长。1927年8月1日,南昌发生震惊中外的武装起义,逸群指挥的教导团和第6团歼灭了敌79团、第80团的有生力量,在取得“南昌起义”的胜利中起了重要作用,8月2日,逸群奉命就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3师师长。起义后,经逸群、谭平山介绍,贺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起义部队在湖州交战受挫后,中共中央派逸群、贺龙等人去领导开辟湘鄂边区的斗争。1928年6月,逸群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坚持与“左倾盲动主义”残余和地方主义观念作斗争,受到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允许。 年10月至1930年春,由他与段德昌领导的游击总队逐步扩大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接着与贺龙率领的红四军会师后,统一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贺龙任指挥,逸群任政治委员,同时组成了以逸群为书记的红二军团党的前孜委员会,解放了湘鄂西的广大乡村,在30多个县先后建立了农民政权。 1930年9月至1931年3月,以李立三、夏曦为代表的“左”倾冒险政策,致使红二军团屡遭挫折,他们指责逸群执行的是“左倾机会主义”、“富农路线”,于是撤销了他代理的一切职务。 逸群不顾打击、迫害,率领部分干部、红军及地方武装,去开辟洞庭湖新的革命根据地。 1931年5月20日,逸群奉命由洞庭湖区返回江北汇报工作,途经岳阳县贾家凉亭时,遭敌伏击,不幸壮烈牺牲。1951年洪湖地区人民在洪湖建立了周逸群烈士纪念碑。1991年铜仁市人民政府与岳阳县人民政府共同在逸群牺牲的地方立了一墓碑,以利后人凭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