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锡绣是我国苗族文化的瑰宝,已流传了600多年,在全国仅存于贵州省剑河县的南寨乡柳富、绕号等十几个村寨。
苗族锡绣与其他刺绣不同,它是将金属锡剪成丝条在藏青棉布上刺绣而成。其工艺独特,手工精细,图案清晰,做工复杂,用料特殊,质感强烈,堪称世界一绝,具有极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穿戴时配以银耳环、银项圈、银锁链、银手镯,极其华丽高贵。在当年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上,专家评价剑河苗族锡绣使用材料特殊,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和精巧,属罕见的刺绣技艺,在贵州乃至全国丰富多彩的刺绣工艺中独树一帜。
关于锡绣的起源,传说苗族先民来到清水江两岸居住后,由于当地盛产木材,且水路运输非常便利,先民就把木材砍伐并编成木排,沿清水江而下到达湖南洪江一带,用木材换取其他商品。当时有人发现锡与银子的颜色相似,并且不易被氧化,于是就有人把锡用于苗族的刺绣上,因锡绣制品的光泽度好,质感强,深受当地苗族人民的喜爱,锡逐渐成为这一地区苗族刺绣的一种重要材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苗族姑娘们不愿意学习工艺复杂的锡绣,纷纷外出务工,锡绣出现了人员断代的现象,锡绣的传承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006年,锡绣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外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外的游客及博物馆争相收藏锡绣工艺品。县委、县政府意识到锡绣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性,随之在锡绣传承和保护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投入一定的保护经费,鼓励当地村民学习锡绣。通过县旅游、文化部门和乡镇的共同努力,村民渐渐有了保护和传承自己传统工艺的意识。如今,这一古老的惟一性的民族文化遗产已在当地得到传承。该县还在县革东中学建立了剑河县苗族锡绣保护与开发工程基地,让苗族锡绣文化走进学生的课堂,使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