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人喜欢吃黄糕粑,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瓮安黄糕粑产生于何年何代,笔者不得而知,它数百年都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与它哪独特的风味分不开的。 黄糕粑是糍粑、粽粑、二块粑、苞谷粑、豆糕粑、豆沙粑、米糖粑等众多粑粑中的佼佼者。素有粑中之王的美称。 黄糕粑凭着特殊的口感,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味食品,赢得了人们的。 黄糕粑平常虽然市场上随处可买,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把它当作年货来备办,可见它在瓮安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这是因为它寄托着瓮安人民对甜美生活的向往,滋润香甜可口的黄糕粑就象征着人们的生活像黄糕粑那样,一年到头,过得甜甜的,美美的。而且它还作为拜年的礼品在春节期间互相馈赠,表达相互之间祝愿,大家的生活都过得像黄糕粑甜香幸福。 黄糕粑滋润,黄糕耙香甜。做黄糕粑也很复杂。 制作黄糕粑需要粘米、糯米、黄豆、白糖、粑叶等作原料,经过泡料、磨浆、发汗、制坯、捆扎、燕熟、慢早等几道工序出甑即可食用。制作黄糕粑之前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各种用料的数量,按比例将粘米、糯米、黄豆分别用清水淘杂质、泥沙,再用不同的器皿盛好。再倒入35℃左右的温水浸泡24小时,黄豆浸泡的时间稍长,然后滤干换清水浸泡待用。俗话说:粑粑米粉,离不开磨子碾。把浸泡好的粘米和黄豆混合起来在石磨或打浆机上磨成稀稠适中的清浆,用干净的大盆或较大的器皿盛好。在磨浆的过程中可以一边将泡好的糯米用筲箕滤起来,等水滴于后倒入甑子里蒸。蒸熟成糯米饭就直接倒入已磨好的粘米黄豆浆内,放进适量的白糖调匀,用木盖或簸箕之类的东西盖上,这称为“发汗”。大约2小时,蒸熟的糯米饭就能吸收浆中的水分,并与粘米黄豆浆紧密地、均匀地凝结在一起。这时,便可按三几斤重一砣一砣将它从盆中起出来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干净案板上,像揉面团一样通过拍、打、搓、揉、液做成一个个长方体或圆柱体型的毛坯,用洗净的箬叶(欲称箭巴杆的竹科叶子,宽而大,又可用来包棕粑)包好像打背包一样横竖拥上五六道棕丝,这叫拥扎,剩下的工序就是蒸和旱了。蒸黄糕粑先要把火添旺,甑子内底层铺一层厚厚的箬叶,以免底锅水沸滚过甑蓖把黄糕粑煮熟而伤水。再将捆扎好的黄糕粑一层一层在甑子内摆好,上面用苦竹叶盏上再盖上甑盖,这样可起到保温作用。蒸黄糕粑时火要猛,大约五六个小时才能将黄糕粑蒸熟透。在此期间每隔小时要添一次底锅水。已甑熟了的黄糕耙不能马上下甑,如果下甑,一是黄糕粑虽已蒸熟,但不软、不糯、不甜、不香,二是颜色出不来,呈白色,不黄。从色彩上说也不是理想的黄糕粑。因此,猛火过后,需要吊较长时间的文火,这就是所谓的“旱”黄糕粑。慢旱的功夫直接关系到黄糕粑的味道,旱得好,味道好,同时也关系到黄糕粑的颜色,旱得好,色彩鲜,感觉好。慢旱火不能猛,掌握在一个小时或一小时半添一次锅底水,这样才能在十五个小时左右旱出黄澄澄、香喷喷、甜蜜蜜的名副其实的黄糕粑来。“旱黄糕粑”,不叫做黄糕粑不是没有道理的。 已经旱好的黄糕耙老远就嗅得到它散发出来的香味,真有“十里飘香”之感。刚下甑的黄糕粑热气腾腾,软和糯糍,其味最鲜,既有白糖的甜香,双有黄豆的纯香;既有糯米的糯香,双有竹叶的清香。黄糕粑存放的时间不宜太长,最多半个月。冷却后的黄糕粑会变硬不能冷吃,可以重新蒸熟后吃,也可以切成片放在火上烤熟吃,可以切成小块煮甜酒、煮鸡蛋煮白菜吃,无论哪种吃法都不失它特别的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