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区北倚娄山关,南临乌江,扼于川黔交通要道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其中最著名的有所谓"三寺一桥"、"三寺"即桃溪寺、湘山寺、大觉寺,"一桥"指普济桥。
然而,使遵义的名声更为显赫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
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业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地西进北上,向陕北战略转移,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红军攻占遵义,在这座古城召开了"遵义会议"。
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这样写道:"遵义会议结束了,长征继续进行,毛泽东在掌舵。中国的道路--至少今后半个世纪的路--就这样确定了。"
在遵义的老城中,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就是那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举行地。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门上有毛泽东手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几个大字。在这里,可以看到当年举行会议的小房间,一切摆设都保留了原样。
在遵义周围有许多有关红军长征的史迹地,成为人们追寻的游览地。
遵义凤凰山南麓的小龙山上,有一座红军烈士陵园,园内安葬着三十年代的这里牺牲的红军烈士,当地人都习惯地称为"红军山"。
走进陵园,一座高30米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的外面有汉白玉石浮雕,记述了"强渡白玉石浮雕",记述了"强渡乌江"、"娄山关大捷"等红军故事。
娄山关,长征途中第一大胜利
娄山关位于遵义县的北面,它北靠巴蜀,南扼黔桂,屹立在海拔1560米的大娄山上,地势极为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时,发生过"平播之役",这里就是官兵和土司杨应龙的地方武装恶战的古战场。1935年2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取得了长征途中第一个重大胜利。从此,娄山关捷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战役。毛泽东为此次战役写下了《忆秦娥. 娄山关》词一首。现在,娄山关已成了一处供游人参观的旅游点。
茅台,红军三渡赤水之处
由遵义西去,到茅台镇,除了闻名于世的茅台酒,茅台镇还是红军三渡赤水河的地方。
遵义会议结束后,仅有3万人的红军队伍在这里与40万"中央军"及地方部队周旋,因为采用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出敌不意地四渡赤水,最后,突坡重重封锁,移师陕北。当年,红军用纤绳和老百姓捐献的门板塔成了几座浮桥,渡过赤水河。
现在,在茅台镇对岸曾搭过浮桥的地方,已经建起了一座"赤水渡口纪念碑",上面刻字记载着这段具有转折性的历史。
杨粲墓被当地人视为"皇坟"
关于遵义古代历史的名胜也不少。距离遵义市10公里的永安乡,有一片宏大的古代土司墓地,俗称"皇坟嘴",墓主都姓杨,其中最为显赫的是杨粲墓。
这是一段值得注意的历史。杨家是汉族,自公元876年入播州(今遵义一带)以来,历经29代,统治了724年,一直是黔北地区最大的统治者。由于杨家与当地人生死与共,尤其是第13代的杨粲,执政40年,开明豁达,社会安定而深得人心。所以当地人将他视为土皇帝,他的坟墓也被人们尊称为"皇坟"。
杨粲墓建于公元1241-1252年,墓分南北两室,各自又分成墓门、前室和后室三部分。杨粲墓内有众多的石刻,有人物、动物、花草等五类。其中28个形象生动的陶俑很引人注意,有武士、力士、宫女等。墓内的墙上还有一幅"贡使图",图中的人物赤着脚,裸着胸,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况。
海龙囤恶战,杨氏土司史最终完结
与杨氏土司有关的还有一处重要地点-----海龙囤。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古代播州的最大军事要地。
海龙囤地处黔蜀的交通要道,周围群山环抱,地势非常险恶,很有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杨氏土司历经29代,到了杨应龙,他"置关据险,结苗人"与明朝分庭抗礼,引起当局的不满。明朝出兵20万,分8路进军播州。在战争中,海龙囤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平播之役"成为一场艰难的恶战而载入史册。杨应龙本人最终还是因寡不敌众而自杀。
杨氏土司自唐代杨端由中央朝廷授命进入播州到明万历的间为朝廷发兵所灭,至此,由汉族政府派遣的官员,在少数民族地区执政长达七百多年的历史最终完结。这也是土司制度在封建王朝边陲地区存留时间最长的一个例子。现存,海龙囤的土城、敌楼、卡门犹存,还有杨应龙反叛中央王朝后立下的"示禁碑",是研究西南地区土司历史的重要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