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少数民族建筑,无论是民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苗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楼屋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木楼一般分为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围棚立圈,堆放杂物和关牲畜。住人的一层除卧室、厨房外,还有接待客人的中堂,中堂的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形成一个木制阳台,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在著名的"千户苗寨"--雷山县西江,千百栋吊脚楼顺山势而展延,与花木共掩映,层层叠叠,无论远看近看,都觉气象万千,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水族的吊脚楼也是一种传统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本质的干栏式建筑形式,材料为松、杉。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农具。房屋四周的檐柱到楼层处均伸出"挑手",铺上木板,安装栏杆作走廊。此外,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楼上楼",即在干栏式房屋的基础上,再装点上一间楼房,颇似上海的"亭子间"。既是盛夏纳凉、摆家常的地方,又是一个很好的贮藏室。
布依族的民居建筑,多为干栏式砖木结构。但居住在镇宁扁担山区的布依族人家,则是建造"石头房"。其主要特点是,除了横檩是用木头外,其余全都是用方块石或者条石垒砌而成,房顶上面全盖的是石板,连房屋的窗棂也是用石头雕花装饰起来的。
侗寨的鼓楼、花桥都是公共建筑。鼓楼是侗家房族的标志,一般一个村寨有多少个房族就有多少座鼓楼,它是全族议事、集会、娱乐、休息的场所。鼓楼是杉木结构的塔形建筑物,底为四方形,上面为多角形,楼层均为单数,最高的是从江县的高干寨鼓楼,有15层,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用桦槽衔接。花桥是侗族建于河溪之上的特有建筑物,与鼓楼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石砌墩以外,都是用杉或其他木材作建筑材料。桥面的楼、廊、柱、访,都不用钉铆衔接。花桥既是便利行旅的桥梁,又是供人避风躲雨的地方,所以又称"风雨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