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境内,面积1.2万公顷,1985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黑颈鹤及高原湿地生态系统。
草海是贵州高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水面面积达3000公顷。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湖区水质良好,水草茂密、鱼虾众多,生物资源比较丰富。区内有高等水生植物37种,其中海菜花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鱼类10余种,鸟类178种或亚种,其中27种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8种属中日候鸟协定保护鸟类,并为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此外,区内还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和人类文化遗迹。该保护区的建立对黑颈鹤及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000年12月,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和福特汽车公司联合举办的“福特汽车环保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内6个环保项目获奖。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草海参与社区环境教育”项目以其新颖、独特、富有代表性和极高的推广价值,荣获了福特汽车环保奖环境教育与青少年类的“长江奖”。 芳草萋萋的草海现在每年约有400多只黑颈鹤、700多只灰鹤以及成千的斑头雁在此越冬。凛冽的寒风中,不时有三五成群的鸟儿轻盈的掠过头顶,蓬蓬绿草深处传来鸟儿此起彼伏的叫声,草海因此成为世界十大最佳观鸟点之一。
因为这份和谐,草海如今成了国际环保领域的“明星”。 然而10多年前,草海保护区内人鸟的矛盾一度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1982年草海蓄水大量淹没了农地,四周居住的13000余村民的人均耕地从2亩下降到不足0.5亩。于是,人们大量涌进草海开垦湿地,不仅使草海的渔业资源遭到破坏,而且使黑颈鹤的生存环境日趋狭窄。鹤类及其他湖缘水鸟飞到农地取食,农户便采取各种方式驱赶、哄打鸟类。1991年的时候草海还发生了“人鸟大战”。
1994年,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开始和国际鹤类基金会联手,开展草海合作项目。草海的村寨发展基金主要有国际鹤类基金会提供的4万美元和省环保局配套的1.32万美元。和以往不同的是,项目资金的分配权和管理权是交给村民自己组织管理贷款、轮流放贷,开展小型项目。用专家们的话来说,这是参与式管理,让村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找到人与鸟类和谐相处的办法。
这招果然奏效。村民们开始轮流管护着用水泥桩和铁丝网封闭的水禽繁殖区,由于不受人为干扰,繁殖区里面水生植物生长繁茂,当年就出现了繁殖鸟的巢和卵。
如今,草海保护区内建立了412个渐进事业小组,村寨基金已经发展到了100多个,吸纳了2900多户农民参加。省环保局自然生态处副处长黄明杰说,发展村寨基金让村民们可以选择他们需要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村寨基金来改善生活并保护草海。
在草海保护区,村民还推选出15个农民环保员,他们在各自的片区上对群众进行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宣传,对草海的主要鸟类进行观察记录,参与草海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保护区内10多所学校的孩子们都懂得保护草海,他们学习的自然教科书《草海环境教育辅导教材》是国际鹤类基金会的专家编写的,也是我国第一本专门为保护区内的农民孩子编写的环保教材。
为我们撑船进海子的农民祖明富,一边给我们讲草海的故事,一边将游人扔在水里的塑料袋、塑料瓶、易拉罐捞上来放在船上,说是带出去集中堆在一起,他说,每趟出来都要捡好多。祖明富家很穷。划船是他最挣钱的门路:"在草海过冬的鸟越来越多,来看鸟的城里人才会越来越多,生意好时,一天可以挣50-60元。" 一位专修环保政策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何美莲女士到草海考察后,感慨地说:保护区内农民的环境意识如此强烈,是我以前没有遇到的,在这里人和鸟类是平等的,这种情景世界上都是少见的。
如今,来的人只要坐船到草海深处,常常被水天一色的美景和生态和谐的状态所感动。小白鹭、大白鹭还有苍鹭在船前船后高高低低的飞着,偶尔还有三两只叫不出名的鸟儿鸣叫着忽高忽低,和人群一起享受草海的水光山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