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司犬”以嗅觉灵敏,暴发力强,奔跑速度快,捕猎能力强,生长发育快,耐粗饲,适应性强,忠实主人,善于看家护院而著称,列为世界第三名犬和中华名猎。 “下司犬”的主产地位于麻江县东南部,因中心区在下司镇,故历史以来称为“下司犬”。由于主产区的群众以苗族为主且多居住在深山峻岭之间,自古以来均有养狗看家护院和打猎的习俗。经主产区人民的长期选育,形成了“下司犬”体型外貌和温顺忠诚、捕猎能力强等特性。 早在清嘉庆十三年,下司镇被辟为商埠,成了清水江上游的重要物质集散地和交易市场。成了当时云、贵、川南下东进的重要通道后,云贵川的土特产品多集中经由下司清水江运到湖南洪江、常德,过洞庭湖直达武汉;而湘、鄂、赣等地的棉花、土布、瓷器等货物亦经船载逆水而上到下司起岸,再分运到贵阳、安顺、昆明等地。下司古镇商贸云集,市场繁荣,商号林立,住户密集,官商富户竞相养犬护院,下司犬因力强善战,对人忠诚,本性温良等特征被选为看家护院的首选犬种。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侵占我国领土,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屡吃败仗,纷纷向南逃遁,国民党通信兵校学校也从广西兴安西迁来到麻江,通校军犬所设在下司玉皇阁,更是带动了下司犬的发展。一天,一只德国纯种军犬同“下司犬”发生争斗,通过激烈战斗,“下司犬”将那只貌似雄壮威武的德国纯种军犬打得落花流水,“下司犬”的神勇表现让军犬所的官兵们赞叹不已。 “下司犬”头部粗大,前额宽平,口方平齐,胸部深圆,腹小腰平,鼠尾、直立而尾尖向上。四肢发达,足底厚实,脚趾弯钩适中,趾间疏展,毛色粗硬,有长短两层毛,俗称“蔗杆毛”。眼皮、鼻及舌为粉红色,当地群众将“下司犬”概称“鼻红、毛白、虎头、蛇腰、鼠尾、撑子脚”。耳薄直立,眼有神,脸和嘴上有硬毛直立,犹如针状,使人望而生畏。 “下司犬”8至9月开始配种,年可产3胎,胎产4至6只,成年犬身高46至48厘米,体重22公斤。“下司犬”由于通晓人性,悟性好,忠实听话,奔跑速度快,嗅觉灵敏,看家护院的能力、耐力、暴发力及捕猎能力特别强,具有猎犬、警犬、看家犬、观赏犬及耐粗饲,适应力强等特性被人们普遍喜爱,常有省内外喜好名犬的人到产区选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