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自然和民族文化生态保持最原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在世界旅游组织的视野里,贵州因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交相辉映的原生性而被认定为世界十天“反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胜地之一。这得益于贵州工业化进程的相对滞后,故而保留了比较厚重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作为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天然分水岭,贵州因雨量充沛,森林和河流密布而成为长江、珠江的生态屏障。不算众多以山、水、林为要素的国家级风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在内,光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有7个,其中3个经珍稀动植物众多而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毫不夸张地说,在贵州旅行,可谓遍野皆绿色,处处皆风景。但更有魅力的,恐怕还是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民族原生态文化风貌。 历史上的贵州由于山隔水阻,交通不便,许多民族和支系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故而保留、沿袭了较为纯粹的民族传统、习俗,现在的说法叫原生态文化。你可以从众多古老的村寨中看到中世纪甚至更遥远的生存图景,感受到亦真亦幻的古朴气息。就是说,你还能随时走进诸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或者亨利/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那样的诗意画境,看到织布、刺绣、挑花、蜡染、荷锄、推磨、渔猎、打柴等男耕女织的朴素景象。这种在工业化、全球化背景下弥足珍贵地存续的独特文化现象,形成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的文化孤岛,故而贵州又被誉为“文化千岛”。 正因如此,贵州才出现了我国最早、最多的以民族文化为保护对象的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文化保护理念和运动,具体说,说是将文化遗产完整保护于原生态环境中,即人与自然所处的生态关系中,使文化得以储存、传承和发展下去。目前的梭戛苗族、堂安侗族、镇山布依族和隆里汉族4个文化迥异的生态博物馆,堪称我国原生态文化保护与展示的典范。但相对贵州众多文化原生态性强的村寨而言,这些不过九牛一毛。尤其在黔东南的雷公山、月亮山区和都柳江、清水江畔,随意走进一个村寨,就相当于走进了一个生态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