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文献中,历代知府曾为它提词作赋,贺龙元帅因为它的一件事情在当地被传为佳话,英国传教士把它传播到国外,使西方世界引起震惊,国家领导人曾参观并为他留念,它就是贵州省铜仁地区的石阡温泉。
这个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杂居着仡佬族、侗族、苗族等 12个少数民族的地域,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只听石阡这个地名,是很难让人联想到温泉的,但就是在这里,泡温泉成为当地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天蒙蒙亮时,老人们背着竹篓,来到城南的古温泉,在偌大的温泉池中休养生息。县城中的万寿宫、府文庙诉说着古代石阡的繁荣昌盛,民风淳朴的楼上古寨记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就连那比翼双飞的上千对鸳鸯也眷恋石阡这片锦绣山川,凯峡河两岸的天然溶洞不知曾经留下哪位先人的足迹。
温泉、山川、寨子,三者交织着,温泉流淌过地里乡间,载着温泉之乡的石阡走的更久更远。
石阡县地热温泉分布广泛、水质优良、流量稳定。现已探测查明,全县温泉出露点共20处36个,总流量22311吨/天,为贵州省之最。经科研检测,石阡温泉富含锶、锂、锌、氡、硒、偏硅酸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组分,符合国家《饮用矿泉水标准》和《医疗矿泉水标准》。
石阡县有丰厚的温泉文化。据《贵州通志•石阡府志》(明万历)记载,石阡人民为纪念诸葛亮在温泉塘上建有武侯祠;为纪念诗仙李白流放夜郎在温泉塘上建有太白楼祀祠。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知府江大鲲开始规模修建温泉,后经历代修茸,形成了“温泉八景”。清代大学者史地学家、诗人洪亮吉赞诩石阡温泉为“人间第七汤”。英国传教士R•A勃沙特所著《神灵之手》一书专题介绍石阡温泉并传播到西方等。胡锦涛总书记在任贵州省委书记期间,曾到石阡温泉参观;温家宝总理2002年到石阡温泉参观并签名留念。
石阡县温泉开发利用早。从明万历三十四年以来,石阡温泉开发主要用于沐浴。新中国成立后,石阡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上了议事日程, 1978年,县畜牧水产局利用吴家湾天然温泉水建起了热带鱼养殖繁育基地; 1982年《利用温泉尾水保证非洲鲫鱼过冬问题研究》获贵州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利用地热矿泉水和本地野生刺藜,生产的刺藜系列矿泉饮料,获1990年亚运会指定产品,1992年获国家金奖;1990年开始利用地下热矿泉生产饮用矿泉水,“长寿”和“泉都”牌矿泉水1992年获国家金奖。同时,温泉旅游也得到了发展。如今已开发的城南古温泉、城北温泉、凯峡河溶洞温泉等,每天可接待4000旅客观光沐浴疗养。
石阡县温泉发展潜力巨大。从上世纪70年代起,省地矿局地质科研所、贵州工学院地热组、解放军七三二部队等就开始对石阡温泉开展调查研究。80年代地矿部水文司、中国科学院地化所、解放军军事医学院、轻工部食品司等科研单位37位专家学者对石阡温泉开展了调查研究,综合评审通过了《贵州省石阡县地热矿泉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和《贵州省石阡县饮用热矿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贵州石阡县地热水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报告表明:以石阡县城为中心的石阡地热田勘查区,面积124平方公里,凯峡河地热异常区面积89平方公里,两个片区地热流体储存资源总量为85.42×107立方米,地热水总能量为99.97×1012千焦,相当于341.19×104吨标准煤的热能量;地热流体年可开采量为791.75×104吨,年已利用量为94.33×104立方米。
2005年,中国矿业联合会发出了《关于申报中国温泉之乡(地热城)的通知》。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自筹资金300万元对石阡地热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区和中坝镇开展了第二次打井勘察工作。并在省国土资源厅及省地矿局地热专家组的指导下,成立了申报命名“中国温泉之乡”工作领导小组,特聘了省地热专家为申报顾问,开展申报工作。委托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作了《石阡县地热勘察设计报告》。同时,为确保温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出台了《石阡县地热资源开发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石阡县地下热水动态监测方案》和《石阡县地下热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采、统一供应”的开发管理和保护政策,规范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
“中国温泉之乡”品牌是地热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特别是温泉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中国温泉之乡”品牌的成功申报,必将推动石阡加快地热温泉这一优势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促进地热资源产业和旅游产业升级,助推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