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时,绥阳之地为梁州所属。
夏禹以后,其封号与中州同。
秦时为夜郎国所辖。
绥阳之名,始于隋朝大业七年(611年)。
唐时,夷州、播州、遵义、义泉、高富、洋川、英蓉等县均先后设治于绥阳县境。
五代、宋、元、明、清,朝代更迭,隶属关系数经变化。及至明万历29年(1601年)改土归流置遵义军民府,复设县治迄今,已有390年的历史。
公元前1000多年前,西周摄政王周公(姬旦)府中有一对厨师夫妇,称“冉氏”。因周公喜吃面食,遂发明了一种“空心挂面”,因地为名,号“岐山空心面”。该面以岐山周原所产上等小麦面粉为原料,配以食盐和调料,经特殊发酵后靠手工精制而成。具有“细长如丝、色白若银、中空味咸,下锅久煮不烂,入口绵软劲爽”之特点。吃时,配以肥猪肋条肉汤,竟有六字之妙——“薄劲光酸辣香”,令人食后长时间回味无穷,一时成为西岐美肴。几年后,冉氏夫妇征得周公同意,离开相府独立经商,在岐镇上开了一家“冉氏空心面庄”,生意火爆。
忽一日,只见几个鬼鬼祟祟的歹人来店中吃面,席间密谋不轨之事,被冉氏窃得,急报周公,助其平息了“管蔡之乱”。周公念其功劳,亲书店匾“实心人空心面庄”一幅送到店中,并感叹道:“面虽心空,人乃实心为国者也!”后上报周成王,重奖冉氏黄金1000镒。
冉氏夫妇去世后,其子冉让经营面庄。
物换星移,乾坤变迁。冉氏世代单传,面庄生意绵延不绝。
到了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宋朝为金国所灭。
冉氏第69代孙冉琦夫妇为避战祸,逃至夔州路珍州(今绥阳县)定居,遂将“实心人空心面庄”一并南迁。
南宋理宗淳二年(公元1243年),蒙古铁骑灭金后大举攻南宋,时四川制置使余率军抗蒙。冉琦之子——双胞胎兄弟冉、冉璞赴重庆向余献策筑合州钓鱼城以抗蒙军,并动员绥阳乡邻制作大批空心面支援前线,致使蒙军遭受重创。后兄弟二人因功分别被朝廷任命为合州知州和通判之职。上任之日,大帅余亲书一条幅送冉氏兄弟,曰:“千年不变心”。
南宋亡国后,冉氏兄弟隐居绥阳城西十五里之金字山中,矢志不食“元粟”,将余所书条幅密藏山洞之中,并以“千年不变心”相誓,牢记家仇国恨,永远不忘自己是大宋臣民。
后来,有一个叫铁成篆的文人,路过二冉故居,感其爱国事迹,赋诗悼念,诗曰:“古碑横草字依然,为落墙边与树边。只有鸟啼千个竹,更无人汲一涵泉。崎岖曲径留朝露,寂历空山锁暮烟,桃李不知人事改,倚风犹在美娟娟。”
1942年6月郭沫若先生路过钓鱼城,也作诗怀念冉氏兄弟:“魄夺蒙哥尚有城,危崖拔地水回潆。冉家兄弟承,蜀郡山河壮甲兵。三十载孤撑天一线,千秋共仰宋三卿。贰臣妖妇同祠宗,遗恨分明未可平。”
元明清三代,冉氏空心面与贵州绥阳当地饮食文化相融合,逐渐演变成当今的“绥阳空心面”,又称“手工盐面”、“空心盐面”和“银丝面”,成为绥阳一个特产;并增加了新的故事内容,空心面成为婆婆检验新过门儿媳妇贤惠与否的“试金石”。当地百姓给儿子成亲的这一天,婆婆首先要验看媳妇从娘家带来亲手做的12把空心面,标准是“面心通、人心实、面细白、勤贤惠、面头齐、敬长辈、面劲长、子孙昌”。所以当地女子从小就学习挂面技艺,人人练就了一把好手。而且乡风淳朴,女儿贤惠俊俏,远近乡里求婿者络绎不绝,制面方法亦随之远播四方。
当地有人作诗盛赞这“空心面”:“条条银龙游绿水,颗颗油珠泛玉波;阵阵清香扑鼻来,长长口涎牵线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