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边”位于钟山区老鹰山镇。“小河边”是生产冷兵器的民间“兵工厂”,如匕首、腰刀,有的兵器同时也是农事用具或别的工具,如地锥。地锥是接在兼作长烟杆的拐杖上,当山民行走在湿滑的险路上时,它是一个支点,但木杆上插了象矛尖的地锥后,活脱脱就是一支矛,完全可制敌于死命。这里生产的兵器刃部锋利,又不易脆断,享誉方圆百里山乡,相邻的纳雍以角、神仙坡、打磨石等地的人也来这是买。除了刀具,解放前这一带的陶器作坊也负盛名,与“小河边”毗邻有一处地名“坛罐窑”,现属水城县董地县大窑村,生产的坛罐远销四乡八里。
而小河则是乌江的一条支流,从小河顺河往前3公里即到了与乌江相汇的落水洞前。过去在这一带生产刀具官府不易查处,“小河边”街面上曾是数十家锻造各种刀具器及其它铁器的铁匠铺,拉风箱的声音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离街面不远的河边坝子上,则昼夜炉火熊熊,这是在用流传了几千年的土办法冶炼生铁,炼铁用的焦炭,是用开采了100多年的小河边煤窑的优质煤烧出来的,这比缺煤的地方用“杠炭”(青杠树烧成的木炭)炼铁时熔解矿石快得多,而铁矿石是熔点偏低的褐铁矿,主要来自10公里外的观音山。后于民国18年(1929年),又在观音山又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铁厂,员工100余人,年产生铁360吨。
与今天我们大量使用外地生产的铁制器皿不同,当时由于交通不便,封闭山区的百姓很少到外地采购刀具,外地铁器也难以运进来,本地购买成为首选,而“小河边”由于诸多优势,便成了铁器的生产、加工和集散市场,盛极一时。
解放初期,在民间土法炼铁的“小河边”,建成国营水城铁厂,又称“贵州第二铁厂”,是当时贵州最大的生铁基地,而过去炼铁的旧址现踪迹全无,只存在于老人的回忆中,打铁铺也陆续搬迁,另建了一个国营的水城铸造厂,但它并不生产100前的“冷兵器”,而是生产铁锅等炊具。因此小河边的兵工厂则完全成为历史,仅仅存在于七、八十岁老人的回忆中了。
而坛罐窑的寿命则相对长一些,据村民介绍直到1985年窑子才熄火,主要原因是取土范围越来越小,交通不便使成本太高无法再与外地坛罐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