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为了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中共中央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队伍有贺龙领导的二十军、叶挺领导的十一军第二十四师、朱德领导的第三军军官教导团,以二十军为主力。贺龙的部队与贵州有深厚的渊源。他早年“两把菜刀闹革命”之后,便在湘黔川边境活动。他的部队中贵州人不少,所以被纳入黔军系列,编为第九军第一师,以后才扩编为二十军。二十军的许多将领都是贵州人,如松桃苗族欧百川为第一师副师长,镇远人秦光远为第二师师长,铜仁的周逸群任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三师师长,故当时有“三千子弟兵,八百贵州人”之说。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在广西发动百色起义,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成立红七军,并于1930年4月进入贵州,在荔波、榕江等地活动。次年2月又发动龙州起义,建立左江革命根据地,成立红八军。红八军有一部分来到望谟,争取了贵州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王海平的同情和支持,在贵州战斗半年后返回广西。
1934年,贺龙、关向应率红三军进入贵州,占领沿河。6月建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先后成立了14个区革命委员会和30多个乡苏维埃。此后,在沿河、印江、德江等地组建了5个独立团和30多支区乡游击队,又将在黔东活动的民间武装“神兵”改编为黔东纵队,进而合编为红三军黔东独立师,贺炳炎任师长。原在川鄂西的红六军团,在任弼时、王震、肖克的领导下也来到贵州,与红三军在印江木黄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建制,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红六军团由肖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委,统归贺龙指挥。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下连续粉碎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红军发展到30多万人。可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时,由于党内“左”倾领导人极端错误的战略方针,第五次反围剿遭到惨重失败,不得不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在大撤退、大转移过程中,“左”倾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并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致使湘江一战,红军损失惨重,人员锐减到3万余人。在这紧要关头,毛泽东提出西进贵州,甩开敌人包围的主张,经过斗争,这一主张,在湖南通道举行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得到支持,于是中央红军向贵州进军。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的根据地的决议》,准备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乌江南岸的瓮安县举行猴场会议,再一次否定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取消了李德、博古对中央红军的错误领导。1月3日,“二十二个红色英雄”强渡乌江天险成功,部队陆续到达乌江北岸,于元月7日凌晨占领遵义城,进而攻克娄山关。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老城红军总司令部驻地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秦邦宪,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还有中央机关及各军团负责人邓小平、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等,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清算了“左”倾冒险主义,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的军事指挥权,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改变了黎平会议在黔北建立根据地的决议。此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指挥全军行动。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标志着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指导下,采取高度灵活的战略战术,声东击西,与40万敌军周旋,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集中表现,被毛泽东称为“得意之笔”。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在贵州来往穿梭,打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跳出了敌人的层层包围圈,挥师云南,把敌人几十万大军远远的甩在了后面,从此中央红军在战略上由被动转变为主动。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开始突围,离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于1936年1月进军贵州,接着转战黔西北。占领黔西、大定(今大方)、毕节之后,于2月8日建立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为主席。继后又建立大定县拥护红军委员会,毕节县革命委员会及区、乡革命政权。在此期间,这一带有5 000多人参加了红军。1936年2月14日,在红军的指导下,在毕节成立了“贵州抗日救国军”,由贵州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任司令员。后周素园随红二、六军团参加长征北上,抵达延安,在延安担任八路军高级参政。3月底,红二、六军团离开贵州,向西挺进,组成红二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胜利到达陕北。红军在贵州活动前后6年,足迹遍及全省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边区、黔东、黔北和黔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