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高原,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什么地方可以安家落户,其先决条件无疑是水井。换名话说,建寨地点与村寨规模,是由水井的所在位置、数量多少、流量大小决定的。甚至有人认为,村民的语调与个性都同水井有关,即人们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贵州的水井,严格说来大半应当称为泉,因为“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为泉,“凿地取水的深穴”为井。不过,泉也好,井也罢,都可视为水的代称,同时也是家的代称。故远走他乡被形容为“背乡离井”。
古往今来,人们对井都极为敬重。有本叫《白虎通》的古书,在谈到祭祀行为时,特别对祭井作了一番解释:“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留也。”五种祭祀对象中,门、户、灶、中留均为室内建筑,惟有水井例外。逢年过节,人们外出祭井,多用豆腐之类素食,不用鸡鸭鱼肉等荤菜,此乃说明,水井极为善良,有如慈母一般。许多村寨举行婚礼,新娘进寨后要办的第一件事即前往水井挑水。目的不在于挑水,而在于认井。或者说让井认识新娘,承认她是寨子里的新成员。如今的苗岭山区、武陵山区等苗村侗寨,仍保留祭井习俗。即使在山路上行走,遇到水井,需要饮用,也必祭祀。祭品十分简单,丢个草标就行了。人们认为,给了“买水钱”,喝后不会打摆子。此举可能在于提醒路人:“这是饮用水,千万别弄脏。”但村民却认为,如果不祭井,可能会生病,或者会变哑。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日记中提道,永宁(今关岭)境内有口哑泉,能致人以哑。
许多水井附近都有古树。远方来客不知何处有井,看看哪里有古树就行了。井边古树不论是天生的还是人种的,都与水井一样受人敬重,甚至就将古树视为水井。故祭井与祭井边古树往往是同一行为。有的井旁不是栽树而是建亭。这固然是为何护水质和供人小憩,同时也有指示作用,犹如大树一般。有趣的是,有的寨子刻意将井亭修成鼓楼形,酷似一棵大杉树,实为仿生学在井文化中的巧妙运用。
井水与龙王,自古不可分。人们常将泉井视为龙,故“龙井”、“龙泉”之类泉井名称,各地所在多有,并有许多传说,情节极为生动。在人们的想象中,龙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为泉井雕刻的龙头,形态各异,无一雷同,久而久之,形成别具一格的“龙文化”。如将此类石刻精品或其照片集中起来,办个展览,借以研究“井文化”的丰富内容,揭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从而加深对环境保扩的认识,想必很有意思。
在贵州高原无计其数的泉井中,黎平的“神鱼井”和贵阳的“慧泉”,与两位历史名人有关。神鱼井有黎平城南何腾蛟祠右侧。井呈方形,长2.5米,宽1.5米,上有石板围栏。水清见底。底有一洞,传与江通。《黎平府志》载:何腾蛟生,一鱼从洞内出,乡民见之,捞回油煎,半边焦黄不死。正欲翻面,鱼忽在锅中翻滚,井水亦猛涨作浪。乡民惊恐,忙将鱼放回井内,顿时井水平复,鱼亦戏水如初。腾蛟卒,鱼遂隐,故将其鱼称为“神鱼”。“神鱼井”由此得名。何腾蛟(1592—1649),黎平卫(今黎平县)人。崇祯时任南阳知县。后任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出为怀来兵备佥事、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弘光元年(1645年)任湖广总督。封定兴伯、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隆武时联合李自成旧部郝摇旗抗清。永历元年(1647年)清军陷长沙。后因降清部将徐勇引清兵攻湘潭,何腾蛟被俘,绝食7日,不屈而死。南明追赠中湘王,谥文烈。乾隆加谥忠诚,世称“忠诚公”。何腾蛟祠损毁无存,惟有神鱼井可资纪念。
慧泉在青岩东南10公里处。民间相传,此泉与周起渭有割舍不断的情缘。周起渭(1665—1714),字渔璜,号桐野,又号载公,清康熙四年(1665年)诞生于贵筑奇隆,即今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骑龙村。据说,孩提时代智商不高,记性不好,学习成绩欠佳。后来得人指引,喝了故乡石谱寺的山泉水,骤然聪慧起来。十三四岁就能撰写万人传诵的灯花诗,17岁便考取贵州乡试副榜第三名,不久又连中“乡解”。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中进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浙江乡试正考官、詹事府詹善和直隶)(今河北)学政等要职。曾被钦定参加《康熙字典》编纂工作,留有《桐野诗集》传世。人称“西南巨儒”之一的郑珍,十分钦佩周起渭的超群才华,曾在其所撰《周渔璜像赞》中歌颂道:“诗当康熙,如日正中。起问汉大,唯渔璜公。桐野一编,眉山放翁。经纬宫商,继盛长通。”因为人们都把周起渭聪慧过人的主因归功于石谱寺的山泉水,遂将此泉恭称为“慧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