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最早的竹荪,是自然地生长在潮湿、阴凉的竹林丛中,数量极为稀少。真正让织金竹荪声名鹊起缘于1972年,周恩来总理宴请美国特使基辛格时,席上有“竹荪芙蓉汤”而为美国记者报道,很快传遍世界。“由于对环境、气候近乎苛刻的要求,竹荪这种食用菌类非常稀有,以致市场价格极高,一度达到每公斤4000港元以上的天价。”最早参与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实施的织金竹荪研究所所长吴勇告诉记者,1983年,县里决定采取组织分离、试管培育的方法,开始将野生竹荪驯化为人工栽培。 1986年竹荪人工栽培研究宣告成功,并荣获1991年贵州省星火科技成果三等奖。随即展开大面积培训,共对全县5000余农户进行了技术培训,至此,人工种植竹荪迅速在该县全面铺开,竹荪产业成为当地群众的富民产业。 荣膺“中国竹荪之乡” 据有关部门鉴定,织金竹荪营养十分丰富,含19种氨基酸(其中7种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多种维生素、多糖、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尤其特殊多糖“竹荪素”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干品竹荪主要销往港、台等沿海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常年市场价在每公斤800元左右。 高利润、高效益,带来的是大规模种植效应。“全县共32个乡镇都种植竹荪,城区90%以上农户以种植竹荪为主产业,鼎盛时期全县种植面积近万亩。”县产业办主任刘育新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不仅农户种,甚至包括许多机关干部都把种植竹荪作为第二职业。 多年发展,织金竹荪已逐步辐射到周边的纳雍、罗甸、惠水、关岭、贵定等县以及云南、湖南等省。但由于制种技术和市场销售问题,各地从织金引种栽培后,又将产品运回织金销售,使织金成为国内惟一清香型红托竹荪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集散地,实现年销售竹荪干品400吨左右,带动竹荪制种、栽培、加工、销售、运输等行业6万人以上就业,总产值约2.5亿元,数万农户致富。 2000年8月,在首届“中国——织金竹荪溶洞节”上,织金县喜获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竹荪之乡”称号。2005年11月,织金竹荪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南京食品研究所认证为有机竹荪;2008年4月,织金竹荪种植基地顺利通过贵州省无公害产地认证;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也正在审定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