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地方特产 | 特产杂谈 | 特产之乡 | 说说贵州 | 古老传说 | 民族风情 | 地方风情 | 贵州旅游 | 贵州小吃 | 地方民族 | 地方名人 | 供求信息 | 投资信息
 
特产分类: 果蔬 | 粮油米面 | 特色食品 | 滋补营养品 | 休闲零食 | 辣椒系列 | 工业产品 | 风味小吃 | 工艺特产 | 轻纺特产 | 特色服饰 | 烟|酒|茶|饮 | 农林特产 |
地区分类: 贵阳市 | 遵义市 | 安顺市 | 六盘水市 | 毕节地区 | 铜仁地区 | 黔东南州 | 黔南州 | 黔西南州 |
本站搜索
中国刺梨之乡龙里县20万株优质刺梨苗待售  会员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说说贵州 >> 贵州苗族最神圣、隆重的祭祖仪式—“牯藏节”

贵州苗族最神圣、隆重的祭祖仪式—“牯藏节”

我要打印   IE收藏
文章来源:贵州特产网添加人:admin添加时间:2010/7/28 16:20:59 浏览量:9798

牯藏节简介

  “牯藏节”,也称“吃牯藏”、“吃牯脏”、“刺牛”,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节日由苗族各姓牯脏头组织。一般在历史上关系较密切的村寨间进行,牯藏节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吃牯村寨杀猪宰牛邀请亲友聚会,其间举行斗牛、吹芦笙活动;大牯一般13年举行一次,轮到之寨为东道。“牯藏节”的重要内容是杀牛祭祖。
“牯藏节”是贵州苗族最隆重的祭祖 

 “牯藏节”是贵州苗族最隆重的祭祖

 

来历的传说

传说一
  这种古老的祭祖礼仪在苗族的创世歌里有所记录,因为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再加上苗族人能歌善舞,所以歌便成了苗人最好的记录方式。歌词叙述说枫树是万物的生命树,这生命树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树根变成泥鳅,树干变成铜鼓,树枝变做鹊鸽,树心里生
出了蝴蝶,蝴蝶生下了十二个蛋,成为十二个蛋的妈妈。蝴蝶妈妈孵蛋三年,孵化了十一个,包括雷公、鬼神、龙蛇、虎豹、豺狼、拥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人、鬼、神、兽。但剩下的一个蛋经过三年的孵化后依然是一个蛋。蝴蝶妈妈只好请暴风帮忙,暴风把蛋刮下山崖,蛋壳破裂,钻出一头小牛。小牛怨恨蝴蝶妈妈没有亲自孵下它,把蝴蝶妈妈气死。拥耶、妮耶用牛耕地种田,但就是从未有过好收成。鬼神告诉拥耶、妮耶:因为大牯牛气死了蝴蝶妈妈,所以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园长出好庄稼。只有把大牯牛杀掉,祭拜蝴蝶妈妈才能求得庄稼的丰收。拥耶、妮耶宰牛祭拜蝴蝶妈妈,立刻迎来大丰收。这是“牯藏节”由来的一种传说。
传说二
  远古的苗家有两姐妹,美丽善良、勤劳聪慧,姐姐叫‘贲’(苗语:花),妹妹叫‘鲠’(苗语:虫)。一天姐妹俩上山砍柴,被两只老虎盯上,于是虎幻化成两个青年人,将姐妹俩骗至大山里吃掉。
  全寨人痛不欲生,她们的父亲和哥哥设计谋将老虎捉住并砍死,同时关闭寨门,杀一头小牯牛祭奠死去的两姐妹之后,请人们吃牛肉,告诫大家不要再上当受骗。这就是牯藏节的传说。

 “牯藏头”的产生

  “牯藏头”的产生首先要符合以下条件:第一,夫妻双方身体健康,有儿有女;第二,双亲健在;第三,人品端正,口碑好;第四,经济条件偏中上水平。全寨有多位壮年男子被推举成牯藏头候选人。如此一来,只有请德行高深的“沟横”(苗语:牯藏师)采用打草卦的方式来决定牯藏头。 吃牯之寨提前一两年喂养牯牛,多者一家喂2-3头,少者两家喂一头,有青年、老人,尤其是姑娘,家庭力争多办衣物,银手饰,所有家庭竞相备足酒肉、鞭炮、红彩等礼物;姑娘则准备丝线,布鞋等物。主寨提前两月或半年向客人发出口头或书面邀请,临节前再次邀请客人,并用鱼藤草在斗牛场出入口扎拱门。节前一天,客人牵斗牛,担肉酒彩礼,吹笙鸣炮进寨,主寨亦吹笙鸣炮相迎,并举行敬神仪式。敬神时,寨头路口置岗哨把守,禁行人入寨。活动一般进行斗牛3至4日。第一日早饭后,男女青年着盛装进入斗牛场观牯牛打斗,不加干涉。第二天早晨,凡参加打斗的牯牛除少数外均宰杀,以内脏祭天地、祖先、祈求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地方平安。节日期间,凡到场观看斗牛和踩歌堂者,皆视为贵宾,日夜歌酒不休。

活动过程

  牯藏节开始,牯藏头在村中挑选连同自己在内12名德高望重的长老组成一支祭祀队伍,非常有意义的是,其中一名是年轻美貌的女性,牯藏节祭祖一切活动由他们安排。杀猪祭祖时,先宰杀牯藏头家猪,其余人家的猪,待牯藏头们分别祭扫后才陆续宰杀。杀牯藏头家的猪是一件非常规范和复杂的过程,礼仪特别多,用新砍伐的木竹编织成一个庞大体积喇叭形状,然后6个年轻人危坐其中,三十余人抬着他们,前面长老开道,芦笙随后,在狭窄的小道中,吹吹跳跳向牯藏头家走去,笼中人出来,然后将牯藏头家猪装进去抬走,一次只能抬一头猪,反复数次将6只猪抬完装进一个新圈后,巫师们围着它们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将一支削尖的细木插进猪心脏,将猪处死,
  当地习俗,处理猪不用热水烫毛,而是用禾稻草火烧猪皮,全村烧猪场面犹如古战场。 在杀牛祭祖时,场面更为惊心动魄,时间选在深夜凌晨三点,此时周围人山人海,火把通明,杀牛地方采用两棵粗大的木桩捆在一起,形成X字形,两端深埋地下,只见牛被一大群人簇拥推拉着,将牛头架在X字形上面,随即由牛主人姑表之类亲戚,手持斧头,在牛头部猛击数斧,牛毫无反抗力一声不吭立即死去,尔后主人急忙将牛舌头拉出、将预先准备好削尖的细木插入舌头中间,其说法是牛死后到了阴间,阎王爷问其是怎样死的,它没有舌头后,说不清楚阳间发生的一切事。
  宰杀完毕,牛头砍下,在杀牛场中央摆成长排,以此祭祀祖先,每户人家煮熟一块猪肉,拿到村中一所小木房祭供,这所小木房便是该村人祖先神圣的灵堂。这里的习俗非常特别,逢年过节,从不烧香,化纸钱,人死后也不留坟墓,但对燃放鞭炮特感兴趣,节日3天鞭炮声从未间隔过。

牯藏节的规模

  吃牯藏节恐怕算是苗家最神秘的节日了。吃牯藏节是远古苗民祖先崇拜留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祭祖仪礼,也叫 “祭鼓节”、“鼓社祭”、“翻鼓节”、“吃鼓藏”等名称。一般隔十三年举办一次,每届要连续举办四年的仪式活动,才算完结,其规模之宏大,形式之奇特,寓意之丰繁,堪称华夏民族文化之一绝。 苗族祭鼓,源于相传苗族的女性始祖——妹榜妹留最初是从枫木树心孪生的,苗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只是一种转移,而枫木制成的木鼓便是祖先的归宿之所,只有敲击木鼓,才能唤起祖宗的灵魂。因而祭祀祖宗就用祭鼓的方式来体现。

牯藏节的程序

  牯藏节的程序大体如下:第一年,由民众选出五位精明能干的已婚男子为鼓藏头,第二年在鼓藏头的领导下采购牯牛,同时完成接鼓、醒鼓和制单鼓的任务。所谓接鼓就是在祭祖前把双鼓从上一届第一鼓头家接到新的第一鼓头家里搁置。接鼓时要举行隆重仪式,五位鼓头要一齐出动,歌师一路高歌,尾随群众无数,庄严而热闹。所谓醒鼓就是大家上山去把珍藏于石窟里的单鼓翻动一下,以示告诉祖先,即将杀牛祭祖了。所谓制单鼓就是每次祭祖时要制一个单鼓,届时鼓头挑选一些人上山去,在相中的树木处举行敬祭仪式,然后将树砍倒,取其一段抬到寨边,群众们敲锣打鼓将之迎进寨中,择一适当的地方放置,备作制鼓时用。第三年为正式吃鼓藏年,祭祖前一日,举行隆重的斗牛仪式,次日杀牛祭祖,事前请鬼师念“扫牛经”,说是超度牛魂到祖先住处去,以使族人免受灾害。接下来第一天,各户以牛的肝、肺、心、肚、肠、茶、酒等敬奉祖先,第二天四位歌师轮流到五位鼓头家去唱祭祖歌,第三天向祖先敬献牛角,第四天跳芦笙、跳铜鼓,青年则可以“游方”。第五天举行“角形排骨”仪式,第六天群众从鼓头家门口取牛角,第七天晚上举行投火把游戏,第八天自由活动,第九天在第一鼓头家摆上高、矮两条长凳,高凳为祖先桥,矮凳为行人桥,都供祖先和后人享用的,第十天舂米做粑粑,第十一天进行“背水养鱼”和“抹花脸”活动,第十二天大家去第一鼓头家吹笙庆贺,第十三天用牛皮蒙制单鼓,第十四天家家户户祭鼓,第十五天也是最后一天深夜,大家把单木鼓抬进石窟里珍藏,祭祖活动结束。
牯藏节是苗族古老传统的信仰类型节日 

 牯藏节是苗族古老传统的信仰类型节日

主要仪式

  鼓藏节13年举办一次,每次持续达4年之久,现在改为持续3年。各支族祭祖的年份也不尽相同,且各地杀牲祭祖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鼓藏节的仪式由鼓社组织的领导“鼓藏头”操办,“鼓藏头”经由群众选举产生。从杀猪或牛祭祖到节日活动的系列程序均由"鼓藏头"组织安排,人们必须服从。鼓藏节的活动以跳芦笙舞为主,一般5~9天,也要单数。 鼓藏节第一年二月申日举办“招龙”仪式。全鼓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龙场的枫香神树脚,由“鼓藏头”在五彩宝辇下主持“招龙”仪式。第一年的七月寅日举办"醒鼓"仪式。第二年十月卯日举办"迎鼓"仪式。第三年的四月吉日,举办“审牛”仪式。第四年十月丑日,举行杀猪祭鼓仪式,称为“白鼓节” ,是“鼓藏节”的结束仪式。
  招龙
  招龙仪式是雷山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灵的大典,各种礼数讲究都有相应的规定。杀的猪必须是阉割后的公猪,而且猪的毛旋涡必须周正,杀猪的时候,猪的头要朝着东方。而杀死猪后,要先将猪心窝上的一块肉割下祭祖。而猪的四大腿要砍下来留着,待女婿、姑爷、舅舅和至亲送礼时做回敬,自家吃的只是肚腹和胸腔部分。 在苗族世代相传的古歌《枫木歌》中说,最早这个世界上有着12头水龙,12条旱龙,12条水龙是由水牛来主管,而旱龙由人来主管。苗家人主要以养殖农耕为主,因此苗家人招龙,主要是招“水牛龙”。希望招回水龙后,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招龙既是一种习俗,更是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鬼师的引领下,寨子里各家各户选出的代表,扛着铜鼓,背着祭品沿着本寨的最高山脉而来。雨越下越大,而这丝毫也没有阻拦招龙的队伍行进的节奏。不管是男人还是妇女,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好像人人都怀揣着祈祷,肩扛着希望。到了高高的山顶,鬼师和寨子的长老们摆好了祭桌。鬼师开始庄重的抛撒“招龙米”并开始念 祭语。 鬼师念完招龙词,开始了回家的归途,一路上,鬼师抛撒着招龙米,每过一个山头,还插上一个招龙的白纸钱。当招龙的队伍来到了“迎龙坪”时,寨上的男女老少早已在此等候了,供桌上摆好了祭品,鬼师将各家各户聚集的招龙米和村民们在附近的龙脉上挖来的龙土,连同猪肉一起分发给寨子里的各家各户,表明已经将龙引进了各家各户,得到了龙的护佑。

传承价值

  苗族鼓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是鼓藏节的祷告主题。苗族鼓藏节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价值。

悲壮的祭祖仪式

  余老你家的吊脚楼在寨子边上,被杉树、楠竹、芭蕉树包围 。今天,他在房顶插上了神圣的牯旗,屋脚竖起了缀满白色羽毛的牯杆。
  初八下午, 牯师花爸忙带领14个“沟横”,来到牯头家。牯师可不是一般人能担任的,他必须精通牯节期间所有的牯辞,而且要顺诵如流,不会颠倒错乱。牯师在苗语中称为“神东”,经过“破蛋”、看卦之後被选中。
  沟横是牯师的助手,也是按祖先规定经草卜择定的祭鬼师。余老你和老婆穿上盛装,戴上银饰,头帕外面捆着几条乾鱼,象徵着苗家祖先来自大江大河的那边。再将双手端端正正放在膝盖上,低垂了眼坐在火塘前,俨然是国王和王后。从此以後,夫妻俩五天五夜不许说话,不许睡觉,更不许同任何人说话。他们负有神圣重大的责任,要尽心尽意地代表加去人与祖先神交。几位寨老和老奶轮流换班陪伴 或说是监视他们。这期间,有专人为他们送饭菜,大小便也可以出去解决一下,但必须迅速回到火塘边静坐。天黑了,牯头和他的妻子以及寨老们默默地围坐在火塘边,堂屋昏暗一团,柴火在火塘里噼啪作响,把牯头的眼睛映得闪闪烁烁的。糯米饭在铁锅里蒸 ,香气混着蒸汽弥漫在堂屋内。祭礼需要蒸七斤糯米饭,寓意一个家庭中父母健在、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既有人耕田又有人织布,这是加去人丰衣足食的美丽梦想。 蒸好的糯米饭打成牯粑放在簸箕里,上面放五条乾鱼、一雌一雄两只牛角。都是老古老代传下来的,重大仪式才能启用。雄角装烧酒,雌角盛甜酒,直直地插放在牯粑上,另加一块两三斤重的猪肉,和一个装生米的竹简以及一把麻。簸箕旁放了一张小木 ,上面整整齐齐放摺好的新衣服。用蓝靛染过了十几遍,火光下映出蓝幽幽的光彩。整个节日期间,这些衣物饭食牛角酒就一直尊贵地敬奉在那里,供祖先享用。
苗族村民杀猪宰牛喜过牯藏节 

 苗族村民杀猪宰牛喜过牯藏节

  分串串肉似乎是苗族古仪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个环节在苗族其他的重大仪式中也普遍使用,例如"扫寨"、"赶火殃鬼" 等,最大的忌讳是不平均。自从吃下串串肉,就要开始遵循许多禁忌:忌食任何蔬菜,说话只能用吉祥词或隐语,如吃饱了叫“满仓” ,上厕所叫“存钱” ,身上有泥得说“身上有金子” ,吃饭叫“叹囔 ”(即吃草),喝酒叫“秋行” (即清沟)。据说这样的话语只有祖先的鬼魂能听懂,野鬼恶鬼听不懂,就不会趁机捣乱。 凌晨三时,一声悠长的鸡鸣划破了夜空。刹那间,轰然的雷鸣从山中隆隆滚过,那是牯师花爸忙擂响了牛皮木鼓。这木鼓原先藏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只在牯节期间才能使。村寨里涌起一种神秘、躁动的声息.沟横们迅速站起身来,手持松明、怀抱砍牛刀,消失在鼓声隆隆的暗夜中。他们今夜很忙碌,挨家挨户唱祭鬼辞打牛角卦,为各家召唤祖先。牯师花爸忙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因为他的法力最大,能请来所有的祖先,所以他要走遍每一家。
  搭起祖先回家的桥
  初九的清晨,浓雾从山脚下迷漫着升上来,寨子变得迷迷蒙蒙的。身着蓝衣的女人穿过雾霭,沿着湿漉漉的石板路,下山到井边担水。她们先打个草标投到水里,说声
  
牯藏节
“惊扰了”,这才把木桶放进水里。初九是迎客的日子,各家各户忙着杀猪办饭。亲戚朋友们担着稻禾、米酒、炮仗,挑 鸡、鸭、猪从四里八乡赶来庆贺。迎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了山寨。按老规矩,客人必须在日落之前赶到。送礼也有许多规矩:姑妈家因为最亲,要送一头牛、一 酒、一篮糯米饭及一只鸭;舅家也最亲的,要送一头猪、两篮子糯米饭和数量不等的鸡鸭。年轻的女人用竹篮提 亮晃晃的银饰、刺绣精美的衣服,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赶来参加盛会,踩歌堂是女人们展示自己的刺绣挑花技艺的好机会。各家都聚集了上百的客人,加去热闹起来。天黑以前,客人们都到达了,有人在村寨前后的路口竖起了几个茅人草标——封寨了。牯节期间任何人不得进出寨子,那些孤魂野鬼也不能进来骚扰。
  要砍牛的人家,在门口摆放上从前吃牯留下的牛角。按古老古代的规矩,你家杀几头牛,就摆放几个牛角。老支书韦国强家要砍两头牛,他家门前就摆放了两具牛角。 初九也是祭芦笙的日子。大大小小的芦笙、莽筒在牯头家堆了满满一屋子,调音师为它们一一调音。
  牯头余老你夫妇默默地坐在火塘边,双手仍然好好放在膝盖上,他们看上去有些疲倦,毕竟两昼夜没睡觉,陪伴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
  初十下午,三声铁炮冲天而起,牯头家旁边的空地上,领舞鬼师余故交出场了。他的本领是在吃簸箕饭、旋牛塘、跳芦笙舞的时候,跳古老古代传下来的舞蹈,据说,用这样的仪式就能喊来祖先。
  余故交是全场装扮最特殊的人,他身穿橙红色的长袍,头包红色头巾。只见他两手执着牛铃和巴茅草,高高举过头顶,摇晃了三次之後,大声呼唤起来:“喔--哈--”,身体便晃晃悠悠地扭动起来。一群身百鸟服的小夥子们跟在余故交後面,跳起芦笙舞。
  因与摆贝同属一个“鼓社”,加去也有百鸟衣,百鸟服是加去祖先传下来的服饰,据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服饰,是照鸟的身体制作的,缀白色的羽毛。小夥子们旋转起来像一只只翩翩飞翔的鸟儿。百鸟服上绣 苗家独有的图腾:有鸡龙、鸟龙、鱼龙、牛龙……还有蚩尤、姜央以及蝴蝶妈妈的故事。那是“绣在服饰上的史诗”,加去的历史都隐藏在里面呢。
  芦笙队犹如一支军乐队,旋律雄壮又清晰。苗家的舞蹈永远是围成一个圆,象徵着四季的轮回,以及族群的团结一致。历史与当下就在这旋转中永恒地交融 …… 还有酒和大块的肉,以及围观的人群。
  奴嘎榜与旋牛塘
  十一日是奴嘎榜,也就是敬客饭的日子。午后,全寨人抬着簸箕饭,在花爸忙、余故交、沟横们以及芦笙队的引领下,拿着牛角酒杯列队前往牯坪。队伍庄重地旋堂三周,表明祖先已经到来。寨老余志成宣布,按十人一组,大家分享簸箕饭。余志成,50多岁,前乡人大
 
主席,牯节的行政总指挥,当过兵,见过世面,是加去说话最响的人。今年他家要砍三头牛。来他家的客人送来了百来斤重的猪、活鸭、鱼和稻谷,还有一条小牛崽。 140份簸箕饭齐齐放在田坝上,宛如一桌天地之间的盛大宴席。男人们手执牛角开怀痛饮,盛装的苗族女子伴着芦笙舞蹈起来。女人的服饰也有祖先留下的图腾印记,那是一棵树,树上开满鲜花,银鸟拖着长长的尾巴,随着女人身体的扭动上下飞舞。
  月亮从山後升起来,吊脚楼里古歌响起来,井边有青年男女在跳芦笙舞。阳光明媚的十三日是旋牛塘的日子。
  旋牛塘在山寨下的老井旁,山脚坡顶到处站满了人,这里约有两亩地大,是吃牯的专用地,自古以来不许耕种。三声铳炮响过,牯师花爸忙领先,芦笙队、芒筒队、锣手、沟横们紧随其後,曲曲折折的绕着山路来到旋牛塘。余志成手中拿 《牛排队名单》 ,大呼小叫地把69头牛分成十组,旋牛开始了。
  各家的牯牛出来了,数十个青壮男子,抓的抓牛鼻子、拽的拽牛犄角,还有扯牛尾巴的,推牛屁股的,前呼後拥地簇拥 牯牛来到旋牛塘。人们带 敬献给祖先的花花绿绿的被面毛毯新衣服,带上当年祖先用过的猎枪、鸟笼,鱼篓、锯子。旋牛塘的日子也是让祖先们梳妆打扮,用上自己的心爱之物的日子。
  芦笙舞跳起来,鞭炮声四起,震耳欲聋,浓浓的硝烟罩住了旋牛塘的队伍。牯牛转了几个圈後,慢慢地平息下来,一男子把两只银项圈套在牛角上,再用青白相间的头带把项圈打结系住,象徵将牛敬送给祖先。有人把泥 土抹在牛背上,再抓一把米撒在泥土上。据说这样做是因为怕牛胆小害怕,走不了路,用泥土给牛一种力量,让牛能走到东方,回到他们祖先那里。 一切都照千年前的古训按部就班地进行 。这些仪式过程是那么的神圣,人人诚惶诚恐,不敢造次。它又是那样的平凡和随意,是一场幽默、诙谐的神圣的全民游戏。加去人真真实实地感受着祖先的存在,与祖先的魂魄在沟通交流。他们向今天到来的祖先陈述自己对死亡对疾病对灾难对祸殃的恐惧,表达对祖先的敬畏、热恋和祈求保佑的希冀。
 亲朋好友来到乔洛村与族人聚餐欢度牯藏节

 亲朋好友来到乔洛村与族人聚餐欢度牯藏节

  舅佬是砍牛的操刀手
  旋牛塘的日子里,砍牛人家的舅佬们纷纷上山砍枫树,要做一个“柢” ,砍牛的时候,牛的头将被绑缚在“柢”上。“柢”须用枫木做成,当然是因为枫树妈妈的缘故。当他们找到了合适的枫树时,便用麻绳系一条干鱼捆在树上,喊一声喔哈,祖先,我们要砍牛了哩。口中念着祭鬼辞,然后将树砍倒。
  那些准备敬献给祖先的牛,在井边沐浴,又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嫩草与稀饭。牛发红的眼神中充满了忧郁,似乎已经知道它将担负的使命。
  午夜子时,沟横们还在各家各户,一遍又一遍诵念祭鬼辞请祖先,一遍又一遍打牛角卦,直至卦象阴阳契合,证明历祖历代的先人们允诺前来吃牯。祭鬼辞一念毕,有一个人就紧张起来,这人就是舅佬。舅佬端牛角站在堂屋门前已经做好了准备,只听得鬼师大喊一声“喔哈”,说时迟那时快,那舅佬撒腿就跑,主人家挥舞 竹鞭紧追不放。为了躲避鞭打,舅佬不得不跑得飞快。直跑到"柢"前,拿牛角去和"柢"相碰,据说这样"角"、"柢"相碰,就能跟祖先的魂灵接通了。舅佬之所以要飞快地跑,是为了避免那些孤魂野鬼来把牛抢了去。主家人在後面呼叫着驱赶舅佬,舅佬在"柢"与堂屋间来回奔逃了三次,拿牛角撞"柢"三次,仪式才算结束。
  已经是下半夜,挂在树梢上的几颗星星不知掉到哪里去了,风声呼呼地划过山林。火塘中的木炭烧得疲倦,剩下星星点点的火花。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倒在稻草上睡了,鼾声如雷,圈里的牛还在嚼草…… 只有牯头余老你跟妻子没有睡,他们依旧双手放在膝盖上在火塘边默默地坐 ,已经整整坐了五天五夜。十五个沟横们各自抱了法器也围坐在旁边。牯师花爸忙的头上插满了乾鱼,这是他几天来为各家各户祭鬼得到的馈赠。花爸忙的目光凝视着远处,那眼神穿越时空,透视着另一个世界。
  这些负有神圣责任的人们正在紧张地等待那神圣时刻的到来……
  一只红颈雄鸡高高站立在木鼓上,不时扭过头来俯视眼前的一切。这雄鸡在砍牛祭祖的仪式中将负有重要任务。黑夜似乎凝固了。突然,一声凄厉的鸡鸣剑一般划破夜空。卯时到了,这是砍牛的时辰。
  等候在牯头家的几个人,突然从地上一跃而起,冲进了牛圈。他们将牛拉到院子里,冷冷的月光下,牛头被紧紧地绑在柢上头,牯牛似乎已经知道了甚麽,并不反抗,任由人们将它捆绑。有人死死地压住牛头。牯头余老你家的舅佬高高举起利斧,连砍三下,那声音很沉闷。鲜红的血从牛的头顶流了出来,牛悄无声息地倒下了。这三斧子砍得很利索,是大吉哩。舅佬弯下腰,从那已经献给祖先的牛的嘴里,将牛舌拽出来,用一根竹签子猛穿过去,这样一来,牛就不会到祖先那里告状了。
  就在牯头家牛头被砍下的一瞬间,鞭炮声响起来了,静寂的夜空中,那声音清脆地响彻月亮山麓,紧接 ,加去上下两寨的69头牛,在短短的12分钟内,全部倒下了。
  牯师唱起《开禁歌》 :黑夜过去,清晨来临,太阳金光灿烂地照在加去人家的屋顶上,院子里。 外寨来的客人都分得了牛肉,内脏和脖子下面的最好的肉献给牯师和沟横们。舅佬、姑妈得了带牛尾巴的後腿,牛头被分给那些杀不起牛的人家。"我们都是一个祖先的後代呢",人人都应该分享祖先的福分。牛颈子上的一块牛皮被用来熬成牛胶,给女人们染布用,用牛胶胶过的布料会发出紫色的亮光,变得坚挺。
为了对远方的客亲参加牯藏节表示感谢,村上的寨老还会带领全村对客亲们 

 为了对远方的客亲参加牯藏节表示感谢,村上的寨老还会带领全村对客亲们"敬客饭"。

  砍牛的第三天是送牛仪式。天空细雨霏霏,寨子里浓雾弥漫、蒸腾 ,房屋、树木都显得恍恍惚惚的。砍下的牛头朝着东方被依次排好,列队形成一个威武的阵势。牯头余老你家的牛排在最前面,大碰王、矮碰王、霹雳王、飞天王依次排在後面。上寨余家的那头大碰王几乎每次斗牛都拿冠军,它是牛中的斗士,头上装了三副铁角。可惜 大碰王家的主人没能成为牯头,大碰王只好带着遗憾到祖先那里去了。
  这次吃牯,加去上寨砍掉40头牛,下寨砍掉29头,总共砍牛69头。牯师花爸忙在祭坛上倒了12杯酒,为每一头牛念指路经。他一边抽打牛头一边念指路经:“你们此去要五万世才转,六万劫才回……,完了,说声上路吧”,那些牛的魂灵就顺着指引的路径回到各自祖先那里去了。接下来,人们割下牛鼻子,带回家去,待到第二年开耕播种时再敬祖先。
  加去人吃过牯后,摆贝寨接过了下次吃牯的旗帜。
  日月向西走,江河往东流。加去的苗族说,祖先是从东方来的,好地方就在月亮山的那边。祖先们经历了战争、迁徙和险恶的环境积累了许多的生存智慧和经验。只有他们才能护佑子孙。因此,敬奉祖先,使祖先满意,是所有苗人生活中顶顶重要的头等大事。
相关信息
· 中国香猪之乡 - 贵州黔东南州从江 (2/11/2006 5:36:38 PM)
· 中国方竹笋之乡 - 贵州遵义桐梓 (2/11/2006 5:37:40 PM)
· 中国辣椒之乡 - 贵州遵义绥阳县 (2/11/2006 5:38:24 PM)
· 中国野木瓜之乡 - 贵州遵义正安县 (2/11/2006 5:38:52 PM)
· 中国饵快粑之乡 - 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县 (2/11/2006 5:39:20 PM)
· 话说贵州 (2/19/2006 2:32:51 PM)
· 贵州历史(一) (2/21/2006 9:19:37 PM)
· 贵州历史(二) (2/21/2006 9:20:24 PM)
· 贵州历史(三) (2/21/2006 9:23:07 PM)
· 历史把贵州从边缘推向前沿 (2/21/2006 9:28:28 PM)
查看留言
用户留言

   贵阳市    遵义市
   安顺市    六盘水市
   毕节地区    铜仁地区
   黔东南州    黔南州
   黔西南州

 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水各大寨
 布依龙灯艺术之乡—贞丰珉谷镇
 中国砂仁之乡—贞丰县连环乡
 中国布依戏艺术之乡—册亨
 古茶之乡—黔西南
 野场:吉巴达艺术之乡
 中国空心李之乡—沿河•沙..

更多>>>
 产 品 推 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请您留言 
 贵之州特产网 Copyright © 2006 gztc.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问者
『本站资料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我们会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贵州特产网 http://www.gztc.com.cn
如转载本站资料,请标明出处。
黔ICP备06001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