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墓葬有“石板墓”和“乱石墓”两大类型。
㈠“石板墓”
“石板墓”是一种用打制平整的石板仿“干栏式”住房形制修建地面墓室的墓葬。这种墓葬由地下和地面两部分组成。地下部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棺,仰身直肢葬,棺中放置少量随葬品。地面用平整的石板修建两层或三层长方形墓室,墓顶为两面坡人字形,人字形两端竖立有双鱼纹“牛角”形挡头,人字形中立有石板,墓室的四面用整块石板竖立作墓壁,墓壁外有立柱,立柱多有人俑雕刻。墓室上有若干具有民族特点的附加装饰,墓壁的前后两端有铜鼓鼓面纹饰,其余有水书、人物、动物、植物等雕刻,墓室后竖立有粗犷的人形轮廓雕刻。清初“开苗疆”后,汉文化大量进入,影响到水族的墓葬,“石板墓”的形制便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若干新的墓葬型式,由“仿‘干栏式’石板墓”演变为“圆形石围墓”,同时,墓室前竖立了制作精美的墓碑。
㈡“乱石墓”
“乱石墓”是一种在地面用乱石和泥土堆砌成长方形墓堆的墓葬,是广大水族群众普遍使用的一种墓葬,是水族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
乱石墓一直沿袭使用,没有变化。
三、水族墓葬的特点
水族墓葬,具有以下一些独特的民族特点:
㈠、仿生前住宅修建“干栏式”地面墓室是水族墓葬的独特特点;
㈡、墓后竖立的人形轮廓石雕是水族特有的丧葬习俗;
㈢、反映水族“饭稻羹鱼”传统文化的双鱼纹牛角造型是水族墓葬的标志;
㈣、用铜鼓鼓面纹饰作为墓葬的重要装饰。
㈤、墓葬的石雕保留了大量的水族文化。
㈠、仿生前住宅修建“干栏式”地面墓室是水族墓葬的独特特点
水族的墓葬是长方形,地面墓室有两层或三层,是仿“干栏式”房屋的楼房,墓顶的两面坡人字形,是仿“干栏式”房屋的“屋顶”,中立的石板是“屋脊”;墓室的四壁用整块的石板,是仿房屋的墙壁,墓壁外有立柱。两层或三层的“楼房”、两面坡人字形屋顶和立柱都是水族居住的“干栏式”房屋的特征,所以,水族墓葬的地面墓室明显是仿水族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形制修建,是“仿‘干栏式”石板墓”。
水族的墓葬与水族的丧葬习俗相适应。水族的“仿‘干栏式’石板墓”反映了水族的祖先崇拜和灵魂不灭的观念,水族认为人的死亡是灵魂与躯体分离,到另外一个世界生活。水族的祖先崇拜,相信祖先神灵就在自己周围,并随时荫护着自己家庭和家族后代。因此,子孙要为死者作好生活的安排。于是,在墓室的地面,仿照死者生前居住的房屋,修建一个墓室,这就是仿“干栏式”的地面墓室。这是为死者修建的一个居住的地方,使死者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能够安定的生活。
水族仿“干栏式”住房修建地面墓室,是一个约定俗成,没有统一规划,也没有设计图纸,其形制由师父口传手教,墓葬之间存在着差异。清初“开苗疆”后,汉文化大量进入,影响到水族的墓葬,汉式房屋的形制多种多样,水族不同工匠对汉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尽相同,他们在修建水族墓葬时,对汉式房屋因素的取舍,也不相同,所以,水族墓葬的同一个型式之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随着汉文化影响的逐步加强,水族墓葬的形制也在不断变化。目前可见到的水族的多种不同形制的墓葬,表明水族墓葬在汉文化的影响下,经历了五次大的变化,除第一次变化是在“仿‘干栏式’石板墓”内部进行外,其余的四次变化,每一次变化都产生了一个新的墓葬型式,最后演变成为汉式的“圆形石围墓”。
水族墓葬从“仿‘干栏式’石板墓”演变成“仿汉式石板墓”、“长方形石室墓”、“长方形石围墓”,最后成为“圆形石围墓”,虽然地面墓室不再仿生前住房修建,但是,全部墓葬,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形式保留了仿生前居住房屋形制修建墓葬地面墓室的特点。
㈡、墓后竖立的人形轮廓石雕是水族特有的丧葬习俗
水族石板墓和乱石墓的地面墓室后面多数都另竖立有一石板,石板上有浅浮雕人物,两人、三人或多人并列,最多达18人(水懂大寨)。浮雕人物头部为半圆形或方形,躯干为梯形,双腿为长条形。制作粗犷,仅见人形轮廓。也有的不用石板浮雕而是在墓室后面并列竖立一排或两排单个的人形雕刻。
学术界比较普遍的一个观点,认为这些雕刻的人形轮廓,是墓主人的子孙,墓主人有几个子孙,就在墓室后面竖立或雕刻几个人形轮廓雕刻,表示墓主人子孙的繁荣昌盛,“后继有人”。这是水族特有的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方法。这个习俗与汉族在墓碑上雕刻子孙名字的性质相似,水族使用墓碑以后,这个习俗仍然延续使用。只是在雕刻时,有意识的使人物的形象模胡,不能明确表明每一个人形 轮廓指的是谁,是使生者的灵魂不会附着到雕像上去,以免危害生者的安全。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既表现了墓主人的子孙繁荣昌盛,生者对死者的关怀, 又保护了生者的安全。这个丧葬习俗反映了水族的灵魂观念。
㈢反映水族“饭稻羹鱼”传统文化的双鱼纹牛角形造型是水族墓葬的标志
在水族墓葬上,有一个用“鱼”作为主要纹饰的“牛角”形造型:两鱼头相对,鱼身弯曲,鱼尾向上,成“牛角”状,两鱼头之间有一葫芦。这个“双鱼纹牛角造型”是一个极具民族特点的造型。在水族墓葬上,从“仿‘干栏式’石板墓”到“圆形石围墓”,从墓室顶部[照片九]到墓碑顶部[照片十],是各个类型的墓葬上都具有的一个特殊的附加装饰,充分表明了这个造型在水族墓葬中的重要性。
水族自称为“睢”,汉字音译为“水”,是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早期曾经经历了渔猎与采集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鱼”曾经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食物。他们在辗转迁徙定居黔桂边境,成为农耕民族之后,没有丢掉渔猎阶段的这个生活内容,一直保留下来,演变成了“饭稻羹鱼”的传统农耕文化。
水族“饭稻羹鱼”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在传统的宗教活动、丧葬活动及祭祀活动中,都有充分的体现。牛是山地农业的主要劳动力,有了牛才能搞好农业生产。有了牛,搞好了农业生产,才能使死者有安定的生活。在丧葬活动和祭祀活动中,“砍牛”是最重要的内容。在丧葬活动和祭祀活动中,生者为死者砍牛,砍牛以后,要把牛角砍下来,悬挂在堂屋的中柱上。牛角越多,越能表现子孙对祖先的尊敬和崇拜的精神。在墓壁上,特别雕刻有“牛牺图”。
“饭稻羹鱼”的传统文化,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食物。在所有的宗教祭祀和大型的喜庆或其它活动中,都离不开鱼。在丧葬活动中,水族有“忌晕食素”的习俗,但鱼却不仅不受限制,而是必不可少的祭品和食物:老人去世后,出嫁的姑娘和女婿,一定要送一篮糯米饭和一条重3─5斤的鲤鱼或草鱼;儿、孙及族中叔伯弟兄依亲疏关系,送一定数量的鱼,整齐地放到祭堂前的簸箕上,出殡前一天晚上,在灵堂举行祭奠仪式,为死者“开路”,缅怀死者生平。在丧葬活动中,如果敲击的铜鼓在3面以上者,需用120条鱼来作祭奠用;在“砍牛”仪式中,“砍牛”之前要祭祀拴水牯牛的主祭桩,而桩头必须悬挂一条鲜活肥美的雌鲤鱼。三都水族自治县杨拱乡板劳村仿汉式长方形石板墓的墓前供台正中刻一圆形凹盆,内雕三条头部相连的鲤鱼。尧古“墓碑底座正中位置雕一圆盆,内浮雕一尾鲤鱼”。在残存的墓葬石刻中,还可见到三幅钓鱼的石刻。
在婚姻仪式中,新娘正式进入新郎家之前,要由一位老妇右手提一只土罐,土罐中注入半罐井水,内盛两条、四条或六条小鱼,左手牵着新娘的右手,由大门踏入新郎家。在“尝新节”的祭仪中,用以祭祀的是新谷和鲜鱼,当天的饮食亦以新谷鲜鱼为主,等等。
由此可见牛和鱼在水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在墓葬中把双鱼纹“牛角”造型作为主要装饰,是因为它代表了水族社会“饭稻羹鱼”的传统文化。在地面墓室上装饰双鱼纹“牛角”造型,表明死者虽然离开了水族社会,却没有脱离水族“饭稻羹鱼”的传统文化生活,与生者的关系仍然是密切的。在水族墓葬中,从“仿‘干栏式’石板墓”,到汉式化了的“圆形石围墓”,从墓室的顶部到墓碑的碑帽,双鱼纹“牛角”形挡头都是地面墓室的重要装饰。双鱼纹“牛角”形挡头是水族社会“饭稻羹鱼”传统文化在墓葬中的反映。也可以说,双鱼纹“牛角”形造型是水族“饭稻羹鱼”传统文化在水族墓葬中的标志。
㈣、用铜鼓鼓面纹饰作为墓葬的重要装饰
在“仿‘干栏式’石板墓”中,有相当部分地面墓室的前、后壁上,都仿铜鼓鼓面刻有一个圆形凸出平面,平面上用线条阴刻铜鼓鼓面纹饰:纹饰中央为芒体,芒体有角,其外有晕,芒体穿晕。与水族、苗族、布依族等贵州少数民族目前使用的晚期铜鼓的鼓面纹饰,基本相同。
水族是一个热爱铜鼓、崇拜铜鼓的民族。水族人民历来视铜鼓为吉祥的宝物。水族对铜鼓的尊重,是对民族尊严的维护。在节日、喜庆活动和丧葬仪式中都要使用铜鼓。但水族使用铜鼓,有严格的规定,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
水族在“端节”、“卯节”等节日或其它喜庆活动和仪式中,都把铜鼓都作为乐器敲击。在丧葬活动中,铜鼓则作为重器使用。
水族在丧葬活动中使用铜鼓,有以下一些特殊的内容:
⑴ 老年死者死后,须坐在铜鼓上更衣。
⑵用铜鼓作祭桌,摆放各种祭品。一般用3面铜鼓放9碗祭品。
⑶丧葬活动中敲击铜鼓。其数目要经过水书先生按死者属相推算,限定在3 面至9面之间。敲击时,不用调节气流的木桶,要用一面锣来定音。铜鼓节奏的缓急,依锣声而定。
可见铜鼓在水族的丧葬活动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仿“干栏式”石板墓的墓壁上雕刻铜鼓鼓面纹饰,象征着死者拥有铜鼓,让铜鼓这个吉祥的宝物,保护死者安宁的生活。铜鼓鼓面纹饰在墓葬墓壁上的位置,后来被墓主牌位或墓碑所代替,足以说明铜鼓鼓面纹饰在水族墓葬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墓壁上的铜鼓鼓面纹饰,磨制光滑,雕刻极为精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