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众多的小吃中,要首推肠旺面。肠旺面又称肠益面。“肠”即猪大肠,“旺”则是猪血,加上面条,三者相加便相得益彰。这名字一听起来,就正谐了“长旺/常旺”的音,很符合人们讨吉利的心理。
肠旺面始创于晚清。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贵阳北门桥一带肉案林立。桥头有傅、颜两家面馆,他们用肉案上的猪肥肠和猪血旺做成肠旺面,以招徕前来买肉买菜的顾客。两家面馆互相竞争,使肠旺面的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在贵阳卖出了名气。
肠旺面里不仅有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而且关于肠旺面的故事,民间也多有流传。由于世事变迁只能讲一讲肠旺面里的行话和术语,很是耐人寻味。呼喊吆喝起来,简直是一种富有浓郁地方音乐韵味的享受。如:“红辣椒油叫”“红”,葱花叫“青”,多要辣椒油叫“红重”,少要辣椒油叫“红轻”,不要辣椒油叫“免红”,不要葱花叫“免青”,不要血旺叫“免旺”,少要面条叫“减条”,多要汤叫“汤宽”,不要汤叫“旱挂子”;快称“麻利”,继续称“跟倒来”,汤碗称“热打滚”,将桌子抹干净称“合席”。行语和术语主要是堂倌和掌瓢应用,堂倌一唱,掌瓢的凭借着良好的记性按次序先后安排操作,丁点不错。老顾客也有懂行语和术语的,一进门只要说声“红重”,堂倌就心领神会,吆喝一唱后,保证端上来的肠旺面红油特多。熟悉的两位顾客在面馆碰上,吃完两人争着结帐给钱,争执不下,堂倌接了其中一位的钱,就高唱:喜相逢呀!二回补敬慢慢来!”声音绕堂,顾客中另一位就会笑着收回自己的钱,然后两人笑嘻嘻地走出店堂。如今这种雅俗共赏的行话和术语已听不到,那富有韵味的吆喝声,如风一般逝去了……
肠旺面的煮面也十分讲究。正宗的肠旺面是一碗一煮,从不一次煮一大锅。每碗肠旺面用面约80克,抖散下入烧至微沸的开水锅中,煮至锅中翻滚时,用竹筷将面条捞起看其是否伸直,若伸直了就用漏勺捞起,再往漏勺中冲入一碗冷水,然后迅速将面条放入汤锅中烫热,让面条“收筋”后装入用豆芽垫底的碗中,再往碗中灌入鸡汤,放入肥肠片、血旺片和脆臊,最后淋上红油,撒入葱花。
主料:人工鸡蛋面条、猪大肠猪槽头肉或者五花肉;配料:猪旺子(即用新鲜生猪血凝结而成),猪板油与大肠油合炼的混合熟猪油,手包豆腐干。调料:糍粑辣椒、姜、葱、蒜泥、花椒、八角、山奈、酱油、醋、盐、味精、甜酒酿 豆腐乳、鸡汤或者黄豆芽与猪筒子骨一起熬的骨头汤、料酒。
面条加工:正宗的肠旺面应该用人工擀制的鸡蛋面条。面条制成就立即分团,一碗面一团。分好团的面即放入瓷盘,用湿纱布覆盖,以防表面脱水,煮出后夹心不透。
猪肠加工:猪大肠越肥越好,里外洗净,用盐、醋反复揉搓,将肠壁的粘状物揉净,再用清水反复浸漂,除去腥味。洗净的猪肠切成一尺左右的长段,和花椒、八角、山奈入锅,煮至六分熟,捞出改刀,切成宽一寸,长一寸二的片子,再和山奈、八角、老姜、葱一齐放入砂锅用文火炖熟,待用。肠不能炖到粑烂,否则就没有嚼头。
脆哨加工:槽头肉或五花肉去肉皮,再将肥瘦肉分开切成丁。油锅洗净倒进肥肉丁,加盐、甜酒水、上大火反复翻炒,至金黄色时再下瘦肉丁合炒,炸出油后用冷水激一下,将锅抬起,下少量的醋及适量的甜酒酿入锅转炒,用文火炒十至十五分钟,起锅滤油待用。
红油加工:将猪板油与肠油合炼的混合猪油入锅,旺火烧开,将糍粑辣椒下锅,待油至红色时,把豆腐乳加适量的水研散,合姜米、蒜泥一起下锅炒转到辣椒炸至呈现金 黄色时,将锅抬起,取红油。
泡哨加工:将手包豆腐干从中横切成两大块,再改刀切成一指半宽小方块,炸到豆腐干呈嫩黄色时捞出油再放进砂锅,加适量水兑鸡汤,再加生姜、少许山奈、八角、适量料酒和少许盐,上文火煨粑既成泡哨。
煮面及配料:煮肠旺面讲究火旺,水滚汤宽,面煮至翻滚(约一分钟)即用漏勺劳起,抖去汤水倒入碗中,加适量鸡汤,用漏勺取五、六片生旺子入锅略氽一下盖去面条一边,然后用筷子挟五六片肠子铺在面条另一边,放进七、八颗脆臊,四、五颗泡臊淋上红油、酱油、撒上葱花、味精便可出堂。
其汤色鲜红、面条蛋黄、肥肠粉白,葱花嫩绿,豆芽金黄,一碗捧出,使人顿感赏心悦目,待举着下咽,更是满嘴生香。面条脆细爽口、食不粘牙;肉哨香脆、肠旺鲜嫩;辣而不猛、油而不腻;汤鲜味美、回味悠长。